平山

平山山下路,寒食有炊烟。

歌管停春社,樵苏问墓田。

赋诗金谷宴,脩禊永和年。

旧日经行地,风流在眼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平山下的景象,既有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传统习俗的生动展现,体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感慨。

首句“平山山下路,寒食有炊烟”,开篇即勾勒出一幅清明时节平山脚下,炊烟袅袅升起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寒食节是古代祭祀祖先的日子,此时的炊烟不仅象征着生活的烟火气,也暗含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接着,“歌管停春社,樵苏问墓田”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节日的场景。春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人们会聚在一起唱歌吹管,庆祝丰收。然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这些欢愉的活动似乎被某种庄重的仪式所替代,人们开始询问墓田的情况,这种对比凸显了节日中的哀思与缅怀之情。

“赋诗金谷宴,脩禊永和年”则将目光转向历史,提到金谷园的宴会和修禊活动。金谷园是西晋时期石崇的别墅,永和年则是东晋王羲之组织的著名修禊活动。这两处典故的引用,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向往。

最后,“旧日经行地,风流在眼前”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之情。这句话点明了主题,即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同时也暗示了对当前时光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清明时节平山下的自然景观与传统习俗的描绘,以及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深情回忆,以及对生活变迁的感慨。

收录诗词(130)

汪中(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邗沟夫差庙

吴王旧庙蜀山陂,沟水东流绕殿基。

春社神巫时击鼓,好风贾舶互扬旗。

侈心齐晋终亡国,遗利江淮合荐祠。

可忆姑苏台上乐,青山歌舞对西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焦山鼎歌

三代法物今尚存,太学石鼓焦山鼎。

四周刻作云雷形,光泽照人清耿耿。

其上有耳下有足,古尺既亡不可省。

古文款识九十三,下视孔悝非其等。

王曰世惠惟女贤,锡女器服由史端。

世惠作鼎享列祖,煌煌策命载天府。

同时若有吉甫诵,岂异韩侯召公虎。

千年神物化不尽,遂使元英陈大吕。

朱霞照水日西落,闪映丹砂色喷薄。

土花隐起晕青翠,石壁云岚静交气。

清江月出光满堂,掣电惊蛟见铭字。

汾阴泗水各有畤,宝玉大弓为盗资。

当年铸此象百物,神奸恨不图分宜。

焦山百里限风水,深岩幽怪藏瑰奇。

浮云金景望不见,为君作此宝鼎诗。

形式: 古风

雨中赵州社观牡丹

江干飞雨暗腾腾,初地花开艳不胜。

欲舞自随风力转,似啼犹见眼波澄。

一帘香气凝春雾,五夜霞光对佛镫。

惆怅东林高会日,闭门心迹我如僧。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至圣夫子像明世宗时瘗今资福寺后山长沈公培土为冢垣周之率诸生行舍奠礼恭纪

泽宫既穆卜,东徙得轩敞。

衮衣肃天表,夏屋封吉壤。

太牢缺命祀,有司亡簿掌。

百年荫乔木,地灵见滋长。

牛羊不敢践,风雨蔽尘坱。

师儒坐胶序,秀士列州党。

岂念鲁城北,习礼时一上。

先生秉至教,正学距群枉。

来嗣临川席,犹见杏坛丈。

出游过佛寺,瞻拜心怆恍。

束脩解橐中,官物惜公帑。

尚行夫子志,马鬣存规仿。

筑墙封四周,贞石立高榜。

远山霭青翠,秋气浮沆砀。

竹树交城阿,风日共骀荡。

释奠羞牲鱼,昔酒荐尊盎。

乐备八佾舞,礼简罢尸象。

斯文当在兹,庶几精意享。

圣人不可作,威仪感梦想。

法由图画变,事非释老攘。

诏书始元丰,郡国尽塑像。

迁庙礼既成,夹室藏可仿。

鲁人观礼器,墓祭自畴曩。

檀弓言物始,斯道固宜广。

贤者在人国,举措为世仰。

一事预名教,竭力务培养。

况复神所依,祀典通肸蚃。

肃对在天灵,森然动精爽。

忍见陵谷移,呜呼委榛莽。

中也陪执事,于心劳向往。

车服展遗物,金石聆幽响。

具观典礼盛,忠敬非外强。

作歌告后世,用配两庑飨。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