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董其昌所作,名为《寿高孩之宪使四十(其一)》。董其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历经岁月洗礼,仍保持旺盛生命力与精神风貌的高龄官员形象。
首联“曾请长缨廿载前,新加大纛主恩偏。”开篇即以“长缨”和“大纛”为喻,生动地展现了这位官员在年轻时的英勇与荣耀,以及后来地位的提升与恩宠的加厚。这里的“长缨”象征着年轻时的奋斗与追求,“大纛”则代表了权力与威望的象征,通过对比,凸显了时间的流逝与个人事业的变迁。
颔联“宁知岁月郎潜久,犹是春秋鼎盛年。”进一步深化了对主人公形象的刻画。诗人巧妙地运用“郎潜”这一词语,既指岁月的流逝,也暗含了主人公虽已年迈,但依然保持着青春的活力与热情,如同正值壮年的鼎盛时期。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的坚韧不拔,也表达了诗人对其晚景的赞美与敬佩。
颈联“狐矢正悬森戟库,兕觥交进斗茶天。”通过“狐矢”、“森戟库”、“兕觥”、“斗茶天”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充满仪式感与庄重氛围的画面。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学色彩,也暗示了主人公在权力与礼仪上的地位与影响力,同时也体现了其生活的雅致与情趣。
尾联“同时九牧揆余者,多有悲歌老骥篇。”收束全诗,诗人以“九牧揆余者”指代与主人公同时代的其他官员,通过“多有悲歌老骥篇”的描述,既是对主人公晚景的肯定,也是对那些未能如他般保持活力与激情的同辈的惋惜。这一联以对比的手法,强调了主人公在晚年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展现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智慧与魅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位高龄官员形象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个人的风采与成就,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积极人生态度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