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南京(旧称秣陵)秦淮河畔的春日景色,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首句“秣陵花柳接平桥”,以“秣陵”点明地点,即南京,通过“花柳”二字,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与“接平桥”相呼应,营造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
接着,“渡口垂丝隐画桡”一句,进一步渲染了秦淮河畔的景致。渡口处垂柳依依,仿佛是大自然的画笔轻轻勾勒出的美景,而“隐画桡”则暗示着船只在这样的美景中穿梭,增添了几分动态美和生活气息。
后两句“君且莫歌桃叶曲,秦淮今夕不通潮。”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桃叶曲,相传为东晋时期王献之与其妾桃叶之间的爱情故事所作的歌曲,这里借指历史上的爱情传说。诗人劝告读者,不要沉浸在过去的美好回忆中,因为现在的秦淮河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有着潮水的涌动,暗示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不可逆性。整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