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馀姚毛处士

越山有幽人,高隐在岩谷。

适兴有诗书,惊心无宠辱。

高风盖一乡,亦足振颓俗。

人生随化迁,百年蛇赴壑。

送死人所悲,送君能勿哭。

泠泠越溪水,萧萧溪上竹。

主人去不返,水竹空绕屋。

赢得庆源深,化作兰与玉。

春风满阶庭,蔼蔼扬芬馥。

九原君勿悲,人间万事足。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高士形象,通过对他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其超脱世俗、坚守高洁品质的生活态度。诗人以“越山有幽人”开篇,点明了隐士所在之地的自然环境之幽静,为读者勾勒出一幅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画面。

接着,“高隐在岩谷。适兴有诗书,惊心无宠辱。”这一句不仅描绘了隐士的生活方式——以诗书自娱,不受外界荣辱的影响,更体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淡泊。通过“惊心无宠辱”,诗人巧妙地传达出隐士对名利的淡然态度,以及对内心世界的珍视。

“高风盖一乡,亦足振颓俗。”这句话进一步赞扬了隐士高尚的品德对周围社会风气的积极影响,暗示了他的存在不仅是一种个人的选择,更是对社会道德风尚的一种引领。

“人生随化迁,百年蛇赴壑。”诗人在此引用自然界的规律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送死人所悲,送君能勿哭。”这两句诗则转向对死亡的探讨,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之情,同时也展现出一种超越生死的豁达态度,即即使面对离别,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强。

“泠泠越溪水,萧萧溪上竹。”诗人以生动的自然景物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隐士生活的环境之美。

“主人去不返,水竹空绕屋。”这一句描述了隐士离开后,其居住之所依旧被自然环绕,仿佛他的精神依然在这片山水之间,继续影响着周围的环境。

最后,“赢得庆源深,化作兰与玉。”诗人以兰花和美玉象征隐士的高洁品质,表达了对他品格的赞美,同时暗示其精神将如同这些美好的事物一样,永远流传。

“春风满阶庭,蔼蔼扬芬馥。”春风拂过,庭院中充满了花香,这不仅是对春天美景的描写,也是对隐士精神影响下美好生活的象征。

“九原君勿悲,人间万事足。”诗人以对逝者的安慰结束全诗,鼓励人们珍惜当下,认为人间的美好已经足够,不必过于悲伤于逝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士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自然、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647)

黄仲昭(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钟处士梅溪卷

若人爱幽雅,结屋清溪曲。

溪上种梅花,几株深绕屋。

穷冬时冱寒,雪霜锢林木。

惟兹保太和,繁花粲如玉。

主人日无事,花底纵吟目。

徙倚嗅寒香,拍拍春满腹。

世人逐浮荣,奔走不停毂。

谁知方寸心,中有尘万斛。

曾如溪上翁,俯仰无羁束。

何当谢簪缨,相从在林谷。

酌兹溪上水,一洗人间俗。

形式: 古风

题四景山水图为仙溪林廷宽赋(其一)春景

积雨晓初晴,林峦翠如沐。

鴶鵴知阳春,桑巅催布谷。

骑驴者谁子,寻芳纵吟目。

何日脱名缰,青山并幽躅。

形式: 古风

题四景山水图为仙溪林廷宽赋(其二)夏景

屋上有青山,屋下有流水。

宇宙正薰风,荷花香数里。

窗下看书人,应是濂溪子。

安得往从之,静观无极理。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题四景山水图为仙溪林廷宽赋(其三)秋景

幽人隐者流,翛然不外慕。

空江罢钓归,寂寞秋山暮。

开樽风满楼,吟诗月当户。

回看声利场,劳劳正行路。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