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廿家坦水御风潮,坦石应须廿万条。
纵有点金成石手,焉能点化在崇朝。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治水工程的深刻思考与感慨。首句“廿家坦水御风潮”,以“廿家”点明治水工程的规模宏大,需要众多家庭参与,共同抵御洪水带来的威胁。“坦水御风潮”则形象地展现了治理河流、控制洪水的重要性,暗示了治水工程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次句“坦石应须廿万条”,进一步强调了治水工程的浩大工程量,需要铺设大量的石料来加固河堤,保障安全。这里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勤付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
后两句“纵有点金成石手,焉能点化在崇朝”,则表达了对治水工程效果的深思。即使有能够点石成金的神奇技艺,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洪水泛滥的自然规律。这不仅是对古代治水技术局限性的反思,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强调了人类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有限性和尊重自然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具体的治水场景和想象中的超自然能力,巧妙地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面对自然挑战时的智慧与无奈。
不详
少孤贫,读书刻苦,寒暑无间。乾隆五十七年(1792)补博士弟子员。嘉庆九年(1804)举于乡,而时乖命蹇,十上公车不第。道光二十七年(1847),擢巡宁夏道,道光二十八年(1848),宣宗勤求吏治,稔知公名。特传旨召之,期将大用。公行至西安,遘疾还乡,事乃寝。道光二十九(1849)年正月六日,卒于家,春秋七十有八。诰授中宪大夫。著有《勿轩小草》、《环山善后事宜》、《武经七书摘要》等书
移山填海海偏深,精卫常凭匪石心。
前日点金成石手,可能点石更成金。
上石亭过岭路遥,肩舆直上望尧尧。
多年樟树今何在,只有长空岭一条。
万仞峰头顶上看,天梯石磴接层峦。
行到半山风飒飒,更愁高处不胜寒。
手植梧桐树,经今已六年。
会看高百尺,萋菶满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