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

阮生何鄙固,往往泣途穷。

途岂有穷时,毋乃太热中。

学道无独识,举足迷西东。

太虚亦寥阔,顾弗容其躬。

能贵不能贱,遂为物所攻。

时论于儒者,谓贫为素风。

摇落感剩蒂,飘漾如飞蓬。

愿为达观者,与世开鸿蒙。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咏怀》由清代诗人张自超创作,通过对比阮籍的处境与自身情感,表达了对人生际遇、社会评价以及个人价值追求的深刻思考。

首句“阮生何鄙固,往往泣途穷”以阮籍为例,点明了诗人的感慨对象,阮籍在历史上的确以性情孤僻、不拘礼法著称,常在困厄中流露出哀伤之情。诗人将阮籍的遭遇与自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引出了对人生困境的共鸣。

接着,“途岂有穷时,毋乃太热中”两句,诗人反思人生的道路并非总是充满绝望,不应过于执着于功名利禄,表达了对过分追求物质与地位的警示。这种对内心欲望的审视,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

“学道无独识,举足迷西东”则进一步探讨了在追求真理或理想道路上的困惑与迷茫。这里的“学道”不仅指学术上的探索,更涵盖了对人生意义和道德准则的追寻。诗人指出,在追求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太虚亦寥阔,顾弗容其躬”通过描绘宇宙的广阔与浩瀚,反衬出个体在其中的渺小与局限,提醒人们要谦逊自处,认识到自身能力与宇宙的宏大相比是有限的。这一段充满了哲理意味,引导读者思考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能贵不能贱,遂为物所攻”揭示了社会对个体价值判断的双重标准,即在追求荣誉与地位时受到推崇,而一旦陷入低谷则遭受贬斥。这不仅是对阮籍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判。

最后,“时论于儒者,谓贫为素风”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于贫困的态度,认为贫穷是简朴生活的体现,是对物质欲望的节制。然而,诗人通过“摇落感剩蒂,飘漾如飞蓬”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这种观念的质疑,认为贫困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问题,更关乎精神与情感的失落。

“愿为达观者,与世开鸿蒙”则是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希望成为能够超越世俗偏见,以开阔视野和豁达心胸面对生活的人,为社会开启新的可能性。这一结尾寄寓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对个人成长的期待。

综上所述,《咏怀》一诗通过对阮籍及其时代背景的反思,以及对个人经历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社会伦理以及个人修养的独到见解。诗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交织,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致敬,也是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收录诗词(4)

张自超(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秋怀

大道自坦夷,于中生荆棘。

扩清有古人,所贵无遗力。

尧舜至今存,孔孟教不熄。

世运或迁移,日月亦食昃。

遁非圣贤心,剥犹天地德。

霜风洗长林,群木涵新色。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老桑古怪大成围,秋风落叶著地飞。

腹空皮裂干拳曲,霜雪历尽生意微。

左边柔条犹自好,解向东方弄晴晖。

我生骨瘦常苦寒,茧丝赖汝成冬衣,愿汝百年不戕贼。

春日三眠蚕可食,半荣半枯生亦得。

形式: 古风

扫尘行

扫尘练日腊三七,细竹长竿风卷疾。

岁岁荒村守敝庐,家家净扫迎新吉。

扫遍瓦椽及四围,甑中之尘凝不飞。

朝来坐曝茅檐下,垢面相逢仍苦饥。

形式: 古风

金陵怀古

寥落寒云蔽旧京,歌残《玉树》听凄清。

并无铁锁沉天堑,遽见金舆出石城。

一马尚能龙变化,千门谁使草纵横?

乌衣巷陌寻常在,可是夷吾浪得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