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长安弃废比藩方,通理犹宜占省郎。
入洛才名齐二陆,有唐门户本三杨。
袖中丹桂家声在,道畔丰碑祖德光。
莫向公馀寻故第,榛芜难认靖恭坊。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王禹偁的作品,名为《送杨屯田通判永兴》。从内容来看,诗人通过对古都长安和洛阳的历史沧桑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祝福之情。
"长安弃废比藩方,通理犹宜占省郎。"
这两句以历史的眼光审视长安(今陕西西安)和洛阳(今河南洛阳),二者都是古代中国的都城,历经盛衰。"比藩方"暗指长安曾是军事要塞,而"通理犹宜占省郎"则强调了洛阳在历史上仍有其重要性。
"入洛才名齐二陆,有唐门户本三杨。"
这里提及诗人进入洛阳时,赞扬当地的文化盛况。"齐二陆"指的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陆机、陆云,他们都曾在洛阳居住并留下了不朽的文学成就;而"有唐门户本三杨"则提到了唐代的名将杨贵妃之兄杨国忠和杨慎矜,以及后来的杨复光父子,这些人都对洛阳有深远的影响。
"袖中丹桂家声在,道畔丰碑祖德光。"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家族荣耀的自豪和对历史记忆的尊重。"袖中丹桂"比喻着文学上的成就,而"道畔丰碑"则指的是沿途众多的碑文,这些碑文记录了古人的功绩,彰显了家族或个人在历史上的贡献。
"莫向公馀寻故第,榛芜难认靖恭坊。"
最后两句劝告友人不要去寻找那些已经荒废的旧居。"公馀"指的是古代贵族的住宅,而"榛芜难认靖恭坊"则形容这些旧宅已经变得面目全非,难以辨识。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也表达了一种对于友人的美好祝愿。
不详
散文家。汉族,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郡斋全占五溪云,就养辞权以孝闻。
重戴旧称秦御史,高堂新授汉封君。
板舆为别经三载,寿酒先斟满十分。
我叹今生无此事,赋诗相送泪雰雰。
江城方话旧,捧诏去长安。
宦路相逢少,乡情叙别难。
烟波迷晓渡,风雨动春寒。
初夏应回首,重期看牡丹。
宰君行李苦萧疏,妻子龙钟尚跨驴。
醉眼且看花满县,愁颜莫望果盈车。
头衔新换呼明府,科第元高得校书。
谁解吟诗送行色,茂陵多病老相如。
象笏乌纱谏署荣,运输权重使蛮荆。
职分三馆图书贵,地辖重湖水石清。
贪吏望风潜解印,逋民知惠自归耕。
官曹寂寞冯唐老,多羡乘轺泽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