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画山水歌

杜陵一疋好东绢,韦郎上植松两干。

唐寅今如曹不兴,有客乞染淞江绫。

前山如笑后如怒,疏林如风密如雾。

黯黯浑疑隔千里,蜿蜿忽辨缘溪路。

黑云冱苍梧,丹霞标赤城。

壮哉画工力,九州通尺屏。

两厓远立觢两角,一道空江浸寥廓。

吴绫本自淞水剪,谁把淄渑辨清浊。

茅斋傍江绝低小,羡尔高居长自好。

今年吴地几鱼鳖,看画转觉心热恼。

黄金壶中一斗汁,我欲濡毫映手湿。

莫教童子误攐翻,忽使痴龙携雨出。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明代祝允明的《唐寅画山水歌》以诗的形式赞美了唐寅(唐寅是明代著名画家,并非诗题中的“韦郎”)的山水画作。诗人首先赞叹画作的素材——来自杜陵的好东绢,暗示画作的高质量。接着,他将唐寅比作曹不兴这样的古代绘画大师,表达对其技艺的敬仰。

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画面,如“前山如笑后如怒”、“疏林如风密如雾”,展现出山水的生动变化和层次感。诗人形容画中的景色深远而神秘,仿佛隔着千里,又清晰可辨,如同一幅巨大的九州地图展现在眼前。

画面中的两崖对立,江流空阔,色彩对比鲜明,既有黑云覆盖的苍梧,又有红霞照耀的赤城,显示出画工的壮丽构图和精湛技艺。诗人还提及吴地的特色——淞水,暗示画作与当地环境的紧密联系。

最后,诗人寓言般地表达了对画作的喜爱和对画中世界的向往,甚至愿意用黄金酒来润笔,但提醒不要让孩童不慎破坏,表达了对画作的珍视。整首诗语言生动,情感饱满,充分展现了祝允明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深刻理解和欣赏。

收录诗词(686)

祝允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 号:枝山
  • 籍贯:长洲(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460—1527

相关古诗词

王右丞山水真迹歌

生烟漠漠中有树,树外田家几家住。

重峦复坞随不断,茅舍时时若菌附。

两人并向鱼梁涉,一鸟遥从翠微度。

行云澹映荒水陂,似有斜阳带微煦。

傍筱白沙明,青林滃沉雾。

乍明乍晦景万变,想当夏尽秋初处。

石墙短缘隈,隈水浅萦回。

宽平一亩敞层屋,板扉犬卧无人开。

书堂树深昼寂寂,主人应是王摩诘。

清晨骑鹿看田出,行过柴沜日向夕。

会招高适与裴迪,共赋辋川佳事毕,图成兴尽诗未笔。

形式: 古风

暮岭归樵图

吴山岭头风萧萧,吴山落晖红抹腰。

蜿蜒鸟道自能认,只在山中非市朝。

烧薪暖酒换鱼煮,五十行歌气如虎。

朱翁侧足金马门,吾侬未舍无媒路。

形式: 古风

董烈妇行

大壑松不彫,高山石不朽。

覆载无改易,世有董烈妇。

烈妇王氏名桂芳,十七嫁与董家郎。

董郎卧瘵一年死,烈妇呕血手敛藏。

当时信誓对日月,谁能上掩日月光。

死生契阔志不违,老姑无依老母嫠。

母与烈妇伯父期,他年徐与重结缡。

为言汝婿昔僦居,婿死居停主人将夺之。

汝曷来归予汝栖,与汝伯父相因依。

烈妇闻命志益悲,未闻太行王屋曾为愚公移。

天地生我死我自有处,何有一撮茅土为穗帷。

啼眠风洒洒,母日护之不少舍。

后数日母去,谓:汝送我而后返,吾不汝诈。

妇勉从母归,稍进一饭喀喀哽塞不能下。

长号浪浪泪满把,投匕曰我去,母复送之野。

烟云惨澹日一抹,宣公桥下水泼泼。

妇云母乎河水清且沦漪,吾往从之乐不可遏。

母闻惊绝色惨怛,大呼褰裳不可脱。

渐台水深濑水阔,断萍茫茫强令活。

去矣还复入君门,抱君灵主哭愬君。

君神在木闻不闻,肉摧血裂魂纷纶。

母去儿解防,儿身终自妨。

儿有十尺麻,为君系三纲。

粗粗髽绖移在脰,玉质高县几筵右。

手持元气还乾坤,青天增高地增厚。

是时妇年才十八,英风烈烈塞宇宙。

呜呼十五国风一共姜,南朝惟见李侍郎。

忠节不但臣妾庆,为尔君夫何独幸。

恺悌君子洪嘉兴,二年一日风教行。

为尔成坟敕埋玉,彤管有绎光荧荧。

岂徒肇家声,岂徒信乡俗。

歌谣长吏泽,爱戴国家福。

慰存尽封恤,树劝望旌复。

呜呼天下多美人,人百其身倘可赎。

形式: 古风

将归行

老龙渡头秋欲归,炎州霜轻叶不飞。

江东游客未授衣,拥衾支枕歌式微。

自余之来日三北,燕吴万里稀消息。

高堂梦转眼冥冥,山围蜑船天泼墨。

南溟有龙不可屠,北山有虎不可诛。

鸳鸯相望怀慈乌,况又岭南多鹧鸪。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