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倚胡床,执白拂。三十三人,尽底籍没。
却将一默对文殊,兔子何曾离得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沉的画面。诗人倚靠在胡床上,手持白色的拂尘,周围是三十三个身影,似乎是在进行某种仪式或沉思。他静静地面对着文殊菩萨,暗示着内心的虔诚与对话。最后一句“兔子何曾离得窟”运用了比喻,将自己比作兔子,暗示即使在尘世纷扰中,也未曾离开内心清净的修行之地,表达了诗人坚守禅定、不为外物所动的决心。整体上,这首诗体现了宋代禅宗僧侣的修行生活和心境。
不详
握三尺铁,震一声雷。刚把密旨,翻作祸胎。
流落西村李翁田地上,丛林又是一番灾。
两耳全聩,双目半昏。泾清渭浊,谁与辨论。
只么厮淈?,狼藉破沙盆。
有个不唧?底,刚要面前涂糊背后揩抹。
黑漫漫地恰似云屯挂向寿峰顶上,往往唤作南山古树根。
米里有虫,麦里有面。非是老卢,何曾觑见。
见不见,八角磨盘空里转。
轩昂气宇,矍铄精神。
木鸡驱成鸾凤,刍狗逼作麒麟,世上知心能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