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赠远老

一榻云居十七年,茶山香火了闲缘。

随身竿木初无地,到手钤槌亦信天。

唤起两贤谁种竹,来寻北郭我烹泉。

尘尘刹刹众生浊,消得禅宗建法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茶山赠远老》是宋代诗人韩淲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位老和尚在茶山修行的生活场景与心境。

首联“一榻云居十七年,茶山香火了闲缘。”开篇即点明了老和尚在云居中静修十七年的悠长岁月,以及茶山上的香火见证了他与世无争的闲适生活。这里的“云居”象征着远离尘嚣的修行之地,“茶山香火”则寓意着修行的氛围与成果。

颔联“随身竿木初无地,到手钤槌亦信天。”进一步描述了老和尚行脚僧的生活状态。他随身携带的仅有一根木杖和一把锤子,看似无处可依,却也相信命运的安排。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木杖代表了行脚僧的工具,锤子可能象征着修行中的法器或工具,整体表达了老和尚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和对佛法的坚定信仰。

颈联“唤起两贤谁种竹,来寻北郭我烹泉。”转而描绘了老和尚与两位贤者的互动。他们或许是在探讨佛法,或是共同享受自然之乐。老和尚邀请这两位贤者来到北郭,一起烹煮泉水,享受清雅的生活。这一联体现了老和尚与世人的和谐相处,以及他对简单生活的热爱。

尾联“尘尘刹刹众生浊,消得禅宗建法筵。”收束全诗,表达了老和尚对于世间纷扰的超脱态度。他认为无论是微小的尘埃还是广阔的宇宙,众生都处于混沌之中,只有通过禅宗的智慧才能建立法筵,即传播佛法,引导众生走出混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解脱。

整首诗通过对老和尚在茶山修行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境界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传达了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收录诗词(2817)

韩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子仲,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字:仲止
  • 号:涧泉
  • 生卒年:biāo)(1159—1224

相关古诗词

寄淮圣僧元肇

风霜江浙又穷冬,瓶锡飘然寺寺钟。

爵服岂能三事衲,轩车多欠一枝筇。

君先灵运当成佛,我比樊迟愿学农。

想得禅家人不到,山门惟有白云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送赵户部迎侍回朝(其一)

朝回日日晓莺边,宝带春风蹙绣鞯。

过眼任题红叶句,放怀应点白云篇。

沉香亭北宁无地,群玉山头别有天。

更向紫微垣内去,衣冠文物是真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赵户部迎侍回朝(其二)

几年高隐占南池,得路荣观此一时。

持节把麾今已了,握兰簪笔未为迟。

暂来旧里欢迎侍,便立新班好论思。

莫论山人在空谷,为公猿鹤伴参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戴少望知军入朝

二年人说戴江阴,五马常存万古心。

肯以清朝为得路,岂开黄卷始知音。

见闻杂陋由来久,音旨亲承请自今。

时世适然多出处,达观钟鼎等山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