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与对未来的憧憬。诗人以“人马珍奇幻蜃楼”开篇,将人生比作一场虚幻的梦境,充满了未知与奇遇。接着,“此生常拟到登州”表达了诗人对于某种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蓬山便是蓬莱阁,海市当年已漫游”,这里借用了蓬莱仙境的典故,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后两句“昔东坡出狱谪黄州四年,至登州有海市诗。余往来渡海者六,由今思之,何殊海市耶?”则通过对比苏轼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经历的反思与感悟。苏轼曾因政治风波被贬至黄州,后又至登州,期间有诗描绘海市景象,诗人联想到自己多次渡海的经历,感叹生活中的种种遭遇仿佛都是命运的安排,如同海市蜃楼般虚幻而又真实。
最后,“坡公至登州,年始五十;余今六十二矣。然公六十二岁,尚有儋耳之谪,余幸不已多乎”中,诗人以苏轼为例,反思自己的年龄与经历,虽然自己已经六十二岁,但仍然面临着生活的挑战与困境,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过去经历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展现了诗人深刻的人生洞察力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