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者在山林中的生活与心境,充满了自然与禅意的融合之美。
首句“法道寥寥不可模”,表达了对佛法真理难以言喻的感慨,暗示了追求精神境界的不易。接着,“一庵深隐是良图”点明了禅者的栖身之所,一个远离尘嚣的小庵,成为了他心灵的避风港。
“门前养竹高遮屋,石上分泉直到厨。”这两句生动描绘了庵内环境的清幽与和谐,竹影婆娑,泉水潺潺,不仅提供了生活的便利,更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
“猿抱子来崖果熟,鹤移巢去涧松枯。”通过猿猴与鹤的活动,进一步展现了山林的生机与宁静,同时也寓意着禅者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禅边大有閒情绪,收拾乾柴向地炉。”最后两句,禅者在闲暇之余,整理干柴,准备取暖,看似平凡的生活场景,却蕴含着对禅修的专注与内心的平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禅者在山林中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体现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禅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