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二百零五首(其一七二)

一头白发几回春,方信闲身似痴人。

直下放教平稳去,更将何法作根尘。

法无根尘,心无向背。心无向背,道合自然。

道合自然也,日日好日,年年好年。

东君刀尺裁华木,付与过头杖子禅。

形式: 偈颂

翻译

满头白发经历了多少个春天,才明白闲散的生活就像一个痴人。
直接让它平静地离去,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作为尘世的束缚。
法理没有尘世的束缚,心灵没有偏向或反对。心灵没有偏向,道路就顺应自然。
道路顺应自然,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日子,每年都是美好的年份。
春神用他的裁剪之刀和尺子修剪着生命的树木,就像交给过高的杖子禅师一样。

注释

白发:指年老的头发。
闲身:指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痴人:形容对世俗理解较浅的人。
平稳去:指平静地离开尘世。
根尘:佛教术语,指尘世的束缚。
东君:古代对春神的称呼。
华木:比喻生命或成长中的事物。
过头杖子禅:可能是指一种禅修方式,杖子禅师可能指修行者。

鉴赏

这首宋朝释正觉的偈颂,以白发老人自比,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深刻体悟和超脱心境。首句“一头白发几回春,方信闲身似痴人”,描绘了诗人历经岁月沧桑,终于认识到闲散生活中的淡泊与宁静,仿佛一个看似痴傻实则内心清明的人。

接下来,“直下放教平稳去,更将何法作根尘”表达了诗人对于放下执着,追求心灵平静的决心,认为无需再寻求任何方法来束缚或扰乱内心。这里的“根尘”通常指烦恼的根源,诗人主张去除这些束缚,达到内心的自由。

“法无根尘,心无向背”进一步强调了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理念,表明诗人已经超越了对佛法形式的理解,达到了心无挂碍的境地。他认为,只有当心无所偏,才能与道相合,自然而然地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最后两句“道合自然也,日日好日,年年好年”,是对这种境界的赞美,认为每日每时都充满喜悦,每年每年都是美好的时光。诗人以“东君刀尺裁华木,付与过头杖子禅”作结,寓言春天的东君(司春之神)用他的工具修剪树木,象征着生命的自然生长和修行者的随缘自在。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个人的生活体验,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禅意,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1298)

释正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二百零五首(其一四八)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会也打草惊蛇,不会也烧钱引鬼。

荒田不拣老俱胝,只今信手拈来底。

形式: 偈颂

偈颂二百零五首(其五十五)

心心相印,叶叶联芳,自己光明不覆藏。

刹刹尘尘如是说,广长舌相解敷扬。

形式: 偈颂 押[阳]韵

偈颂二百零五首(其一三八)

岁朝坐禅,万事自然。心心绝待,佛佛现前。

清白十分江上雪,谢郎满意钓渔船。

形式: 偈颂 押[先]韵

偈颂二百零五首(其五十九)

一雨一晴,盖载生成。

桃华濯锦而丽,杨柳弄风而轻。

决决野泉发响,关关林鸟和鸣。

历历见闻中得妙,更嫌何处不分明。

形式: 偈颂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