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山阁为吴氏题

缘江故多峰,秀色无可拣。

何须著脚力,政欲长在眼。

诗翁筑飞阁,似恨山意懒。

纵横数州碧,收拾付酒盏。

客来何所命,濯濯千髻绾。

晴岚入肺腑,宝唾落碑版。

翁家诚可乐,人境两萧散。

炉香侣趺坐,终日对编简。

风流前辈接,细说须自挽。

居然典刑在,听者辄忘返。

会须营一壑,万事等鹏鴳。

从翁时对榻,卧看烟雨晚。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汪藻对友人吴氏所建聚山阁的赞美与向往之情。诗中以“缘江故多峰,秀色无可拣”开篇,巧妙地将聚山阁所在之地的自然美景与诗人的主观感受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

“何须著脚力,政欲长在眼”,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深深喜爱,无需跋涉劳顿,只需静观即可享受其美。接着,“诗翁筑飞阁,似恨山意懒”一句,不仅赞扬了吴氏的建筑才华,也暗含了对山景的生动描绘,仿佛山峰也因有了这飞阁而更加生动有趣。

“纵横数州碧,收拾付酒盏”,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形容聚山阁周围景色的广阔与丰富,仿佛这些美景都被收进了酒盏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接下来,“客来何所命,濯濯千髻绾”则通过想象客人来访的情景,进一步展现了聚山阁的雅致与主人的热情好客。

“晴岚入肺腑,宝唾落碑版”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晴朗天气中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以及宝唾(珍贵的唾液)落在碑版上的画面,既表现了自然之美的细腻,也体现了诗人的文采飞扬。

“翁家诚可乐,人境两萧散”表达了诗人对聚山阁环境的赞赏,认为这里既是自然之乐,也是心灵的归宿,远离尘嚣,心境宁静。最后,“居然典刑在,听者辄忘返”强调了聚山阁不仅是一个物质空间,更是一种精神象征,能够触动人心,让人流连忘返。

整首诗通过对聚山阁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独特审美观念。

收录诗词(339)

汪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初文学家。又号龙溪。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全宋词》录其词4首

  • 字:彦章
  • 号:浮溪
  • 籍贯:饶州德兴(今属江西)
  • 生卒年:1079~1154

相关古诗词

偶书

长簟北窗下,抛书任纵横。

娟娟稚筱上,熠熠丛榴明。

眷此感佳节,怊然怆平生。

少年文翰场,结客俱擅名。

瑶草俟采掇,云鸿肆遐征。

如何二十载,日与忧患并。

骨肉随逝水,儿童长柴荆。

向来交臂人,接武霄汉行。

姻亲岁时会,尊酒怀抱倾。

兹余岂复愿,顾影良自惊。

飞雨夜来急,涛翻江上城。

田家梦亦好,想像秋稼成。

新春了在眼,续我斋庖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吴傅朋以王逸少遗意作游丝之书古今所无恨未之见也为赋此诗

吴侯能书声,不减铭瘗鹤。

台郎今独步,谁数卫与索。

官黄临小楷,老笔更沈著。

年来鸡鹜间,儿辈妄穿凿。

超然出新意,非用元和脚。

游丝随春风,忽向窗几落。

传观懔飞动,安得此健药。

自言临池时,屡阅更岁籥。

毫端几百鍊,始到虫网络。

谁云右军后,兹事秘冥漠。

一朝神明还,千载宛如昨。

乃知炉锤妙,信手皆合作。

于皇云汉章,神授等河洛。

光芒下照烛,万帖悉糟粕。

君命幸逢时,当草凤尾诺。

胡为尚留滞,未便持汉橐。

行看诚悬归,佳句题殿阁。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书局晚归

平生麋鹿姿,不意华屋居。

一为轩裳撄,所得非所如。

弱迹踵诸彦,清班直周庐。

蓬山切星辰,牙签明绮疏。

散帙喜所得,怀铅愧中虚。

暝归复奚营,一饱不愿馀。

宁甘四立壁,懒作三献书。

高槐障熇烦,清阴落庭除。

幽卧遂终日,兹谋定非疏。

娟娟新月流,翳翳归云舒。

怀人发浩叹,屏营以踟蹰。

愿言果归志,春波涨隋渠。

形式: 古风

次韵胡德广书怀

大瓠既成实,无用始欲剖。

鲋鱼困车辙,求活赖升斗。

我昔诵斯言,感叹铭座右。

慎惜千金躯,未欲聊俯就。

数子磊落人,好事真吾友。

相期竹西游,晚岁并耕耦。

如何窘穷途,狺狺吠群狗。

平生笑俗士,反欲较妍丑。

譬如恶影人,乃与影竞走。

今复念边陲,未暇从田叟。

弹冠宜汇征,子先我欲后。

世间樗与栎,拳曲自难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