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寄沈公介石老仙

不贪富贵即神仙,茗碗香炉古易编。

谁向急流能勇退,方知介石是几先。

三危露下闻清唳,九锁山中断俗缘。

喜有诗人相共住,何时一笑醉丹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不追求富贵就能成为神仙,品茗赏香炉古来就是雅事。
在动荡时局中能果断退出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坚贞不移。
在三危山下听到清脆的鹤鸣,身处九锁山中斩断世俗牵绊。
欣喜能与诗人为邻共居,何时能一同笑谈,在那仙境般的丹泉畅饮。

注释

不贪:不追求。
富贵:财富和地位。
神仙:超脱世俗的高人。
茗碗:茶碗。
香炉:焚香的器具。
古易编:自古以来就常有的风雅之事。
急流:动荡的局势。
勇退:果断退出。
介石:指坚硬如石,比喻坚定不移。
几先:先知先觉,预示先见之明。
三危露:三危山的月光或露水。
清唳:清脆的鹤鸣声。
九锁山:象征远离尘世的山。
俗缘:世俗的牵连。
诗人:文学才子。
共住:共同居住。
一笑:欢笑。
丹泉:传说中的仙泉,象征仙境。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牟巘所作,名为《奉寄沈公介石老仙》。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写给隐居山林的朋友沈介石的诗,表达了对其超然物外、不慕虚荣的生活态度的赞赏和向往。

“不贪富贵即神仙”一句,以简洁明快的笔法勾勒出沈介石清高脱俗的人格特质。紧接着,“茗碗香炉古易编”则描绘了他淡泊名利、享受简朴生活的情景,通过对茶具和香炉这两种生活用品的提及,展现了一种超然世俗的生活状态。

“谁向急流能勇退,方知介石是几先”表达了诗人对于沈介石能够在纷扰尘世中勇敢退隐的赞赏。这里的“急流”比喻世事变迁,而“介石”的“勇退”,则显示出一种对世俗欲望的坚决拒绝和超脱。

“三危露下闻清唳,九锁山中断俗缘”进一步描绘了沈介石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三危露下”指的是险峻的山峰下,“九锁山中”则形容深山之中的闭塞与宁静。而“断俗缘”,则意味着彻底摆脱尘世间的羁绊。

“喜有诗人相共住,何时一笑醉丹泉”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与沈介石共同生活的喜悦,以及对未来在山中共度美好时光的期待。这里的“诗人”,指的是牟巘自己,而“一笑醉丹泉”,则是对那种心灵纯净、无忧无虑状态的一种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沈介石隐居生活的描绘和对其品格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于清高脱俗、超然物外生活理想的追求。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自己对于世俗纷争的厌倦,以及对于一种淡泊明志、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的向往。

收录诗词(408)

牟巘(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二二七~一三一一),一字献之,学者称陵阳先生,徙居湖州(今属浙江)。以父荫入仕,曾为浙柬提刑。理宗朝,累官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陷临安,即杜门不出,隐居凡三十六年,卒年八十五。有《陵阳集》二十四卷(其中诗六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八○,清光绪《井研县志》卷三一有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十二年周永年刻《陵阳先生集》(简称周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底本诗集外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 字:献甫
  • 籍贯:井研(今属四川)

相关古诗词

孤雁

如何苦作断肠声,度尽关山失弟兄。

万里他乡谁是伴,单栖半夜若为情。

嘐嘐每叹众人薄,落落孤将一意行。

只恐影沉湘水后,更无来者继高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癸卯人日送李千秋还杭

喜闻罨画初回棹,便拟共公吟过春。

何事客乡还送客,今朝人日更愁人。

风吹杯面梅花老,路转裙腰草色新。

只恐西湖留不住,重来好为活疲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赵君宝宣慰别三十五年矣末由再晤近张倩仲实转似西湖诗图乃知吟啸湖山之乐辄为五诗奉答(其三)郑夫人传

毅斋大老除新绶,名节尤偏无所尊。

曾是胪传第一唱,却留衣付外诸孙。

挹挼柳汁初承渥,称泛霞觞共拜恩。

尚记吾家多夙契,何当握手得重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赵君宝宣慰别三十五年矣末由再晤近张倩仲实转似西湖诗图乃知吟啸湖山之乐辄为五诗奉答(其五)小舟归

平生知旧一李友,别后长关白板扉。

偶有客来孤鹤起,也无人觉小舟归。

尽渠俗子频相恼,只恐仙禽未肯飞。

莫笑爨琴并煮鹤,醉眠林下两忘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