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久道人之歙州兼简知郡李学士

独携瓶锡新安去,寒雨西风落叶频。

江水浅深清见底,山程高下险摧轮。

社中香火延开士,肘后方书济俗人。

乡树再寻南国路,禅房空锁帝城尘。

旧传心印都忘念,自有衣珠岂患贫。

四众仰瞻谁见顶,千家应供定分身。

宰官多结空门友,外护须依守土臣。

想到临川逢内史,翻经相对一嚬伸。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翻译

独自带着瓶锡前往新安,秋雨连天,西风中落叶纷飞。
江水深浅都能清澈见底,山路高低起伏,行车艰难。
寺庙里的香火供奉着修行者,袖中的秘方能救助世人。
再次寻找通往南方的路,禅房空置,只留下京城的尘埃。
以往的心境已忘怀,无需忧虑贫穷,自有佛法庇佑。
僧侣们仰望,谁能见到他的真身?百姓供奉,他必有分身显现。
官员多与僧侣交好,世俗保护还得依赖地方官员。
想象在临川遇见内史,共读佛经,心中感慨无限。

注释

瓶锡:僧人的行装。
寒雨西风:形容秋季凄凉的天气。
社中:指寺庙。
肘后方书:古时医书,藏于肘后以备急用。
心印:佛教术语,指心法或悟性。
衣珠:佛教象征智慧的珠宝。
四众:指僧侣、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内史:古代官职,这里可能指有权势的官员。
翻经:阅读或讲解佛经。
嚬伸:皱眉舒展,表示深思或感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携带酒具前往新安的景象,途中遇到了寒冷的雨水和西风,以及随之落下的树叶。诗中的“江水浅深清见底”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观察,而“山程高下险摧轮”则透露出旅途中的艰难与险阻。

在社庙中,香火延续,显示出人们对信仰的坚持和传承。诗人提及“肘后方书济俗人”,可能是在表达一种文化或学术的追求与分享。此外,“乡树再寻南国路”、“禅房空锁帝城尘”则是诗人对于家乡和历史遗迹的回忆与思考。

“旧传心印都忘念,自有衣珠岂患贫”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经历的淡然态度以及对物质财富的平常观念。紧接着,“四众仰瞻谁见顶,千家应供定分身”可能是在描写一位高僧或德高望重之人的威仪和影响力。

“宰官多结空门友,外护须依守土臣”则是对当权者与佛教界人士交好的描述,以及对地方保护与管理的关注。而最后,“想到临川逢内史,翻经相对一嚬伸”则是在提及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回忆,以及在阅读经典时的某种情感流露。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所见所感,展现了一个充满文化意蕴、宗教思考以及个人情感的世界。

收录诗词(507)

杨亿(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又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卒谥文,人称杨文公

  • 字:大年
  • 籍贯: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
  • 生卒年:974—1020

相关古诗词

史馆陈太丞知寿州

忽佩鱼符下玉京,长安厩吏驾车迎。

淮王旧地馀风物,太史新书见姓名。

弩矢前驱殊觉贵,河梁执别岂胜情。

小山丛桂图经古,白马骊驹道路荣。

鹏海三千须击水,隼旟四十且专城。

长淮月色秋宵好,应助诗人思转清。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史馆凌职方知广州

番禺出守重,汉殿拜恩初。

华省郎官宿,名山太史书。

剖符从琐闼,持节上轺车。

左顾金龟印,前驱画隼旟。

由来百粤地,曾督九年储。

卉服要荒外,棠阴惠爱馀。

赍装天子赐,封部岛夷居。

羽檄招溪洞,壶浆慰里闾。

国风今已变,民瘼到应除。

江海思归否,蓬山有直庐。

形式: 排律 押[鱼]韵

石砚

磊磊涧中石,成形本一拳。

墨池遗号古,笔阵用功偏。

得在燕台侧,采从昆岫巅。

剖非藏赵璧,鍊合补娲天。

偶自他山上,来参绛帐前。

光荣登玉案,挥洒助花笺。

注水蟾蜍滴,题诗玳瑁筵。

如何班定远,发愤便轻捐。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再赋

舒女清泉满,黄姑别渚通。

巴天迷峡雨,楚泽映江枫。

思逐鲛丝乱,香愁翠被空。

洒从琼蕊露,吹任石尤风。

怨泪连疏竹,私书托过鸿。

双鱼应共戏,休问叶西东。

形式: 排律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