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次道一百五日往郑拜墓

去不避风雨,泣望松柏门。

飒然风悲响,如感泉下魂。

沃酹向坟土,空湿陈草根。

人归夜月冷,石马在九原。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翻译

无论风雨多大,我都前往松柏之门哭泣
风声凄厉,仿佛在应和地下亡魂
我洒酒祭奠,湿润了坟头的旧草根
夜深人归,月色寒冷,石马静立在墓地

注释

去:前往。
风雨:风雨交加。
泣:哭泣。
松柏门:象征忠诚或哀悼的地方。
飒然:形容风声凄厉。
悲响:悲伤的声音。
感:感应。
泉下魂:指去世的人的灵魂。
沃酹:洒酒祭奠。
坟土:坟墓。
陈草根:久经风雨的草根。
人归:人回家。
夜月冷:夜晚月光下的寒意。
石马:墓前的石雕马。
九原:古代对墓地的称呼。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宋次道一百五日往郑拜墓》,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怀念和哀思。首句“去不避风雨”描绘了诗人不顾风雨艰难前往墓地的情景,显示出他对亡者的敬意和执着。接下来的“泣望松柏门”通过泪水与松柏的映衬,渲染出一种凄凉而庄重的氛围。

“飒然风悲响,如感泉下魂”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声比作亡者的灵魂在风中低语,表达了诗人对逝者无尽的思念。接着,“沃酹向坟土,空湿陈草根”写诗人洒酒祭奠,只有湿润的草根回应,更显孤独和哀伤。

最后两句“人归夜月冷,石马在九原”以夜晚的冷月和静默的石马作为背景,进一步强化了墓地的寂静和诗人内心的孤寂。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朴素,展现了诗人对亡友的深切怀念和对生死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宋次道家摘宝相花归清平里

往岁见此花开迟,手撷群芳因醉嗅。

今来须约烂漫看,及过风雨又已后。

主人为我特殷勤,架底深深掇孤秀。

密枝阴蔓不争开,薄红细叶尖相斗。

先时已落已扫除,最晚堪怜子所厚。

呼童归遗不可缓,金盘付与急奔骤。

暮还已见映雪髻,初拈尚觉香在袖。

官桥夜市正沽酒,沽酒共赏莫待昼。

形式: 古风 押[宥]韵

宋次道得广南金橘为饷且有诗因和酬

越橘如金丸,烂然已盈箧。

谁传岭外信,尚带霜前叶。

莫嫌道路远,得与樽俎接。

主人无吝心,怀归予敢辄。

形式: 古风 押[叶]韵

宋著作寄凤茶

春雷未出地,南土物尚冻。呼噪助发生,萌颖强抽?。

团为苍玉璧,隐起双飞凤。

独应近臣颁,岂得常寮共。

顾兹实贱贫,何以叨赠贡。

石碾破微绿,山泉贮寒洞。

味馀喉舌甘,色薄牛马湩。

陆氏经不经,周公梦不梦。

云脚俗所珍,鸟觜誇仍众。

常常滥杯瓯,草草盈罂瓮。

宁知有奇品,圭角百金中。

秘惜谁可邀,虚斋对禽哢。

形式: 古风

希深惠书言与师鲁永叔子聪几道游嵩因诵而韵之

闻君奉宸诏,瑞祝疑灵岫。

山水聊得游,志愿庶可就。

岂无朋从俱,况此一二秀。

方蕲建春陌,十刻残昼漏。

初经缑氏岭,古柏尚郁茂。

却过轘辕关,巨石相撑斗。

夕斋礼神祠,法衮被藻绣。

毕事登山椒,常服更短后。

从者十数人,轻赍不为陋。

是时天清阴,力气勇奔骤。

云岩杳亏蔽,花草藏涧窦。

傍林有珍禽,惊聒若避彀。

盘石暂憩休,泓泉助吞漱。

上窥玉女窗,崭绝非可构。

下玩捣衣砧,焜耀金纹透。

尹子体雄恔,攀缘愈习狃。

欧阳称壮龄,疲软屡颠踣。

竞欢相扶持,芒屩恣践蹂。

八仙存故坛,三醉孰云谬。

鄙哉封禅碑,数字昔镌镂。

偶志一时事,曷虞来者诟。

绝顶瞰诸峰,隘然轻宇宙。

遥思谢尘烦,欲知群鸟兽。

韩公传石室,闻之固已旧。

当时兴稍衰,不暇苦寻究。

东崖暗壑中,释子持经咒。

于今二十年,饮食同猿狖。

君子聆法音,充尔溢肤腠。

尝期蹑屐过,吾侪色先愀。

遂乖真谛言,兹亦甘自咎。

中顶会几望,凉蟾皓如昼。

纷纷坐谈谑,草草具觞豆。

清露湿巾裳,谁人苦羸瘦。

便即忘形骸,胡为恋缨绶。

或疑桂宫近,斯语岂狂瞀。

归来游少室,崷崒殊引脰。

石室迢递过,探访仍邂逅。

扪萝上岑邃,仙屋何广袤。

乳水出其间,涓涓自成溜。

凡骨此熏蒸,灵真安可觏。

霞壁几千寻,四字侔篆籀。

咸意苔藓文,诚为造化授。

标之神清洞,民俗未尝遘。

忽觉风雨冥,无能久瞻扣。

匆匆遂宵征,胜事皆可复。

俚歌纵喧哗,怪说多駮糅。

凌晨关塞阳,追赏颜匪厚。

穷极四百里,宁惮疲左右。

昨朝书报予,闻甚醉醇酎。

所嗟游远方,心焉倍如疚。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