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吴可读联

死傍山陵,常对蓟门风雨;

光争日月,又看吏部文章。

形式: 对联

鉴赏

此挽联以沉稳之笔描绘了吴可读先生的生平与成就。上联“死傍山陵,常对蓟门风雨”以山陵为背景,形象地展现了吴先生逝世后长眠之地的自然环境,山陵象征着永恒与静穆,而“常对蓟门风雨”则暗示了他一生经历的风霜与挑战,以及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

下联“光争日月,又看吏部文章”则高度赞扬了吴先生的才华与影响力。这里的“光争日月”比喻其思想、成就如同日月般璀璨夺目,照亮了历史的长河。而“吏部文章”则指向了他在官场或学术领域的杰出贡献,表明他的作品和理念深受推崇,如同吏部所发布的文告一般,具有深远的影响。

整体而言,这副挽联通过对比的手法,既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也彰显了其卓越的个人品质与不朽的功绩,是对吴可读先生一生辉煌成就的极佳颂扬。

收录诗词(1)

李端遇(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太白楼联

诗酒神仙,天自梦中传彩笔;

楼台花月,人从江上拜宫袍。

形式: 对联

某氏园戏台联

坐客为谁,听二分明月箫声,依稀杜牧;

主人休问,有一管春风词笔,点缀扬州。

形式: 对联

挽张之洞联

忆孺子被知之始,荏苒卌年,释褐践清华,正值富韩勋望,震耀寰区,相见怃然,谓昔严畔探书,流光幻梦;

适小人有母之丧,悽怆百日,题缣牢慰问,方挈欧范高踪,殷勤期许,更堪恸者,是公病中扶枕,绝笔挽词。

形式: 对联

挽张百熙联

得君似陆忠宣,得友似范文正,得人似诸葛武侯,考之传记,播为诗歌,剪纸为招魂,神泣痛谱湘灵瑟;

有声于御史台,有劳于条例司,有志于立宪政府,已矣生平,凄其风雨,铸金空写恨,帝鉴长留太岳图。

形式: 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