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西湖春暮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形式: 词牌: 阮郎归

翻译

清明、寒食节过了没多久,百花逐渐退去了原有的艳丽 色彩,慢慢凋谢了。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翻腾衣柜,找出春 天穿的衣服,纷纷出城来到苏堤,尽情游玩。想留住春天的 脚步,然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用意。
一场大雨过后,花朵被雨水洗洒而褪去鲜艳之色,柳絮 飘落于泥中,被沾住而无法扬起,赏花的女子似乎没有受到 什么影响,一步也没有移动,两个、三个游人结伴乘着船儿回去了,春天的脚步声也渐渐远去了。

注释

不多时:过了不多久。
番腾,即“翻腾”。
此处指 翻腾衣柜,寻找春衣。
苏堤:亦称苏公堤,是一条贯穿西 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
为苏轼任杭州知府疏浚西湖时取 湖泥和葑草堆筑而成。
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苏堤 春晓”。
花褪雨:花朵被雨洗洒而褪去鲜艳之色。
絮沾 泥:柳絮飘落于泥中,被沾住而无法扬起。
凌波句:凌波 指水仙。
这里指女子步履。
寸:寸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西湖春暮的美丽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清明时节的静谧与温馨。"清明寒食不多时"一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时序的背景,清明节气之后,寒食节约即将过去,春天渐行渐远。

接着的"香红渐渐稀",通过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传达了春意渐消的诗意。"番腾妆束闹苏堤"一句,则是描绘湖畔景色,其中“番腾”可能指的是花开如织锦一般,“妆束”则是形容春色如同女子梳妆般精致,"闹苏堤"则是西湖边的游人之多。

下面的"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几句,更深化了春天易逝的主题。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对春光难以捕捉和留住的情感。春意渐浓时,人们往往渴望留住这份美好,但终究是无从把握,正如花朵在雨中凋谢,花瓣沾湿泥土,不再芬芳。

"凌波寸不移"则描绘了船儿静止不动的画面,与之前热闹的人群形成对比,突显出春光易逝后的宁静。

最后两句"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则是诗人通过呼唤船夫的声音,表达了人们在春尽时分离的情感,以及对春天的依依不舍。"三三两两"可能是模拟船夫的声音,而"人归春也归"一句,则深化了春光易逝的人生哲理,春去秋来,万物更新,但又带走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整首诗通过对西湖春暮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出诗人对生命流转、春意难留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35)

马子严(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古洲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历铅山尉,恤民勤政。长于文词,为寺碑,隐然有排邪之意,为仓铭,蔼然有爱民之心(《嘉靖铅山县志》卷九)。能诗,尝与赵蕃等唱和,《诗人玉屑》卷一九引《玉林诗话》,谓《乌林行》辞意精深,不减张籍、王建之乐府”。尝知岳阳,撰《岳阳志》二卷,不传(刘毓盘《古洲词辑本跋》)。其馀事迹无考。据集中《金陵怀古》、《咏琼花》诸作,知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近人赵万里辑有《古洲词》二十九首。《全宋词》第三册录其词。《全宋诗》卷二六五O录其诗五首

  • 字:庄父
  • 籍贯:南宋文
  • 生卒年:1175

相关古诗词

花心动

雨洗胭脂,被年时、桃花杏花占了。

独惜野梅,风骨非凡,品格胜如多少。

探春常恨无颜色,试浓抹、当场微笑。

趁时节,千般冶艳,是谁偏好。直与岁寒共保。

问单于、如今几分娇小。

莫怪山人,不识南枝,横玉自来同调。

岂须摘叶分明认,又何必、枯枝比较。

恐桃李、开时妒他太早。

形式: 词牌: 花心动

苏幕遮

地偏灵,天应瑞。簇簇银花,团绕真珠蕊。

金阙玉楼分十二。要伴姮娥,与月循环睡。

月如花,花表岁。人道闰年,添个真奇异。

不许扬州夸间气。昨夜春风,吹送柴门里。

形式: 词牌: 苏幕遮

孤鸾.早春

沙堤香软。正宿雨初收,落梅飘满。

可奈东风,暗逐马蹄轻卷。

湖波又还涨绿,粉墙阴、日融烟暖。

蓦地刺桐枝上,有一声春唤。任酒帘、飞动画楼晚。

便指数烧灯,时节非远。陌上叫声,好是卖花行院。

玉梅对妆雪柳,闹蛾儿、象生娇颤。

归去争先戴取,倚宝钗双燕。

形式: 词牌: 孤鸾

青门引/青门饮

手种团团玉。香趁日晴初熟。

金刀错落晓霜寒,十分风味,独向暑天足。

唐君去后云空谷。异事传流俗。

刀圭倘是神仙药,地皮卷尽犹飞肉。

形式: 词牌: 青门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