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过瀚海》,是清代诗人史善长所作。全诗以过瀚海的视角,描绘了瀚海的壮阔与荒凉,以及旅人在此地的艰难与感慨。
首句“只道沧桑又一度”,开篇即点明时间的流转,暗示瀚海历经变迁。接着“神仙到此不识路”一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瀚海的辽阔与神秘,仿佛连神仙也难以辨认方向。接下来,“自东而西亘千里,南北杳不知其数”进一步强调瀚海的广阔无垠,东西绵延千里,南北则深不可测。
“高无山绕低无沟,苍苍不动在上头”两句,通过对比手法,描绘瀚海的平坦与静谧,仿佛是一片苍茫的大地,静静地矗立在天地之间。紧接着,“书生眼孔一朝大,平视能穷百里外”则表达了过瀚海者眼界开阔,能够远眺百里的景象,展现出瀚海的辽阔视野。
“我疑元会初开辟,清气为神浊为魄”两句,诗人想象瀚海的形成,认为它是天地初开时清气凝聚而成的神灵之地,而浊气则形成了其他地方。这种独特的想象,赋予了瀚海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浊中渣砾无处掷,撇向此间不爱惜”则揭示了瀚海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蕴含着某种自然法则或宇宙秩序,暗示了自然界的力量与规律。接下来,“不然寸土皆黄金,如何千里闲地弃置阴山阴”通过假设,表达了对瀚海土地价值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对自然环境利用的反思。
“不育人禽不生草,终古间隔华夷道”描绘了瀚海的荒凉与隔绝,暗示了这里不适合人类居住,动植物也无法生存,成为了一条分隔不同文明的道路。最后,“空教过客泪沾裳,苦水煎茶马粪香。赁舂那得梁鸿庑,充饥只有山羊脯”通过过客的遭遇,展现了瀚海的艰苦与挑战,以及旅人在困境中的无奈与坚韧。
“十日哈密见谯橹,面黑虚黄我亦虏”则是对旅程的总结,描述了经过长时间的跋涉后,见到哈密城的场景,以及旅人的疲惫与身份的转变,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不易。
整首诗通过对瀚海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荒凉,也反映了旅人面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