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诚斋(其二)

蓬莱东观是亨衢,经国文章要钜儒。

顿著五花犹不判,却于注易下工夫。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翻译

蓬莱东观是繁华的文化中心,治国方略的大文章需要博学的大儒来撰写。
即使立即写出华丽的文章还不足以评判,他们却在深入研究《易经》上下了很大功夫。

注释

蓬莱东观:古代学府名,象征学问渊博的地方。
亨衢:大道,比喻学问和文化的通途。
经国文章:治理国家的重要文献或策略。
钜儒:大儒,学问渊博的学者。
顿著:立即写出。
判:评判,评价。
注易:对《易经》的研究和注解。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刘过的作品,名为《投诚斋(其二)》。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知识和学问的追求,以及他在学习上的勤奋与专注。

"蓬莱东观是亨衢" 这一句运用了仙境蓬莱山的意象,东观可能指的是某个书房或学习之地。"亨衢"则意味着学问渊博、知识广泛,表明这个地方是一个汇聚知识和智慧的地方。

接着的"经国文章要钜儒" 中,“经国”可以理解为国家的根本,即指儒家经典;“文章”不仅是文学创作,也包含了学术著述等。"要钜儒"则表明这些都是精华所在,必须要去学习和掌握。

第三句"顿著五花犹不判" 中,“顿著五花”形容诗人在书房中沉浸于繁复的学问之中,无法自拔。"犹不判"则表达了即便如此,也还不能完全把握和理解。

最后一句"却于注易下工夫" 显示出诗人对经典《易经》的深刻钻研。他认为即使在复杂的学问中沉浸,还是要回到基础,认真对待每一次学习。这里的“却”字表示转折,即从繁难到简单,从多样化到精髓。

整首诗通过对书房和经典的描写,以及作者的学习态度,展现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对于学问的重视和个人修养的追求。诗人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知识的尊崇以及不断深造的决心。

收录诗词(449)

刘过(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 字:改之
  • 号:龙洲道人
  • 籍贯: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
  • 生卒年:1154~1206

相关古诗词

投诚斋(其四)

智愚上下尔自异,尺寸不差公短长。

毕竟昌黎仍旧好,何曾人说段文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投诚斋(其三)

画戟门边春昼长,鼎新模范宿淮阳。

吏人傒眼报公事,一瓣浓薰班马香。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投诚斋(其六)

夫子声名号浙西,作成文士欲何为。

达人胸次元无翳,芥子须弥我独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投诚斋(其五)

绫衾厌入承明直,却把一麾江上来。

云气隔天迷望眼,不堪花落几宫槐。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