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汪广洋所作的《召赴京师别豫章(其二)》。诗中表达了诗人被召回京城时对豫章(今江西南昌)的深情告别与对未来的期待。
首联“五年三复被纶音,倚注唯专感激深”描绘了诗人五年间多次接到朝廷诏令,每次都是专心致志,内心充满感激之情。这里通过“五年三复”和“纶音”(指皇帝的诏令),展现了诗人对朝廷召唤的重视与忠诚。
颔联“充国岂疏屯塞策,马周终许报君心”运用典故,以充国和马周为喻。充国是汉代名将,曾提出屯田戍边之策;马周则是唐代著名谏臣,最终得到唐太宗的重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虽未像充国那样提出具体策略,但相信自己最终能像马周一样,得到君主的信任与重用,实现自己的抱负。
颈联“风云际会成今古,日月昭融实鉴临”运用自然景象比喻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风云际会象征着机遇与变化,日月昭融则寓意光明与洞察力。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认为历史的进程和个人的命运都充满了偶然与必然,而他坚信自己能够把握时机,实现自我价值。
尾联“历历楚山遥在目,壮歌明发大江浔”描绘了诗人离开豫章时的情景。楚山(可能是指豫章附近的山脉)在远方清晰可见,诗人唱着壮丽的歌曲,面对即将启程的大江浔(可能指赣江入海口)。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豫章的不舍之情,也展现了他面对离别时的豪迈与坚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召唤的感激、对未来仕途的期待以及对故乡的深情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