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赴京师别豫章(其二)

五年三复被纶音,倚注唯专感激深。

充国岂疏屯塞策,马周终许报君心。

风云际会成今古,日月昭融实鉴临。

历历楚山遥在目,壮歌明发大江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汪广洋所作的《召赴京师别豫章(其二)》。诗中表达了诗人被召回京城时对豫章(今江西南昌)的深情告别与对未来的期待。

首联“五年三复被纶音,倚注唯专感激深”描绘了诗人五年间多次接到朝廷诏令,每次都是专心致志,内心充满感激之情。这里通过“五年三复”和“纶音”(指皇帝的诏令),展现了诗人对朝廷召唤的重视与忠诚。

颔联“充国岂疏屯塞策,马周终许报君心”运用典故,以充国和马周为喻。充国是汉代名将,曾提出屯田戍边之策;马周则是唐代著名谏臣,最终得到唐太宗的重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虽未像充国那样提出具体策略,但相信自己最终能像马周一样,得到君主的信任与重用,实现自己的抱负。

颈联“风云际会成今古,日月昭融实鉴临”运用自然景象比喻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风云际会象征着机遇与变化,日月昭融则寓意光明与洞察力。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认为历史的进程和个人的命运都充满了偶然与必然,而他坚信自己能够把握时机,实现自我价值。

尾联“历历楚山遥在目,壮歌明发大江浔”描绘了诗人离开豫章时的情景。楚山(可能是指豫章附近的山脉)在远方清晰可见,诗人唱着壮丽的歌曲,面对即将启程的大江浔(可能指赣江入海口)。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豫章的不舍之情,也展现了他面对离别时的豪迈与坚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召唤的感激、对未来仕途的期待以及对故乡的深情眷恋。

收录诗词(533)

汪广洋(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朝初年宰相,重臣。汉族。元末进士出身,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朱元璋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年少时跟随太祖朱元璋起义反元,被朱元璋聘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参与常遇春军务。明朝建立后,先后担任山东行省、陕西参政、中书省左丞、广东行省参政、右丞相职务。受封忠勤伯。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受胡惟庸毒死刘基案牵连,被朱元璋赐死。著有《凤池吟稿》、《淮南朝宗先生凤池吟稿》。《明诗综》收其诗三十一首

  • 字:朝宗
  • 籍贯:江苏高邮
  • 生卒年:? ~1379

相关古诗词

赠刘秀才归理乡校

江浦风高木落稀,江天云阔雁飞迟。

正怜张翰思归日,况值文翁领校时。

左蠡庙前山隐隐,宜春台口柳依依。

经行得意多题咏,莫惜鸾笺寄凤池。

形式: 七言律诗

赵待制致仕还会稽

新开湖水水如云,三十年前忆见君。

京国相逢增感旧,辟雍长得细论文。

白头喜遂林泉约,紫诰钦承雨露恩。

遥想到家寻贺老,泊船来去棹晴曛。

形式: 七言律诗

宋景濂承旨致仕还金华(其一)

力操铅椠代櫜鞬,赞翊无如子独贤。

璧水屡游来后学,瀛洲高步领群仙。

乞归际遇明良日,近侍从容二十年。

况有儿孙能继武,凤凰池上羽毛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宋景濂承旨致仕还金华(其二)

巾车久不到潜溪,溪上筼筜个个齐。

玉检金封劳纪述,石田茅屋称幽栖。

贺公共喜荣归老,疏傅谁言早见几。

此去东南形胜处,知君一一有新题。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