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念奴娇》(其十一)由清代诗人史承谦所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与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
首句“晚香生树”,以“晚香”点明时间与季节,暗示了黄昏时分,树木间飘散出的香气,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温馨的氛围。接着,“是何人,幻出吾家诗意?”一句,诗人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这美丽景象的赞叹,仿佛是大自然本身在创造着诗人的灵感。
“不着昏黄微月影,一片清光如水。”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月光下的景色,月色柔和而不刺眼,如同清澈的水流一般,给人以宁静平和之感。诗人巧妙地运用“不着”二字,强调了月光的纯净与自然之美,没有丝毫人工雕琢的痕迹。
“句里偷春,闲中酿恨,斑管将拈未?”这一联则转入了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探索。诗人似乎在诗句中捕捉到了春天的气息,同时也感受到了某种难以言说的愁绪,这种情绪在等待着被表达出来,但又犹豫不决。斑管,即毛笔,此处象征着诗人的创作工具,暗示了诗人在构思诗句时的复杂心情。
“隐囊斜傍,渺然思落天际。”诗人以“隐囊斜傍”的形象,描绘了自己在舒适的环境中思考的情景,思绪飘渺,仿佛可以触及遥远的天空。这种对远方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广阔与深邃。
“回首十载晴窗,琼函对把,触处吟情起。”诗人回忆起过去十年,在晴朗的窗前,与珍贵的书籍相伴,每处都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暗示了他对知识与文化的热爱。
“吟到刚成还搁笔,醉向栏干同倚。”这两句描述了诗人创作时的矛盾心理——在即将完成一首诗时却选择了放弃,或许是因为对作品不够满意,或是因为沉浸在酒后的愉悦之中,与栏杆一同倚靠,享受着片刻的放松与满足。
“付雪空惭,拿云有愿,寂寂悲身世。”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他将作品比作“雪”,即使再美,也无法长久保存;而“拿云有愿”则寄托了他对高远目标的追求。整首诗在寂静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是对人生无常与自我价值的深刻反思。
“休嘲饭颗,本来标格如此。”最后两句以自嘲的方式结束,饭颗山是杜甫的别称,此处诗人借用典故,表示自己虽不如古人,但也有自己的风格与追求。全诗在轻松幽默中收尾,展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念奴娇》(其十一)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一位清代文人对生活、自然与自我的独特感悟,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