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陇头哭潘学士

陇底嗟长别,流襟一恸君。

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转蓬飞不息,悲松断更闻。

谁能驻征马,回首望孤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感叹在陇地长久离别,泪水涟涟为你的离去悲伤。
怎能料到,我们的诀别竟如此凄切,仿佛生死已定。
如同随风飘转的蓬草,我无法停止漂泊,只能听到悲凉的松声。
又有谁能够停下远行的马匹,回头凝望你孤独的坟墓。

注释

陇底:指陇山脚下,代指远方。
流襟:流泪的衣襟,形容极度悲伤。
幽咽:低声哭泣,形容悲痛欲绝。
死生分:生死从此分离,暗示永诀。
转蓬:比喻漂泊不定的人。
悲松:象征哀伤和怀念。
征马:远行的马,代指远行的人。
孤坟:指去世者的墓地,表达孤独和哀思。

鉴赏

这首诗是《在陇头哭潘学士》,作者为褚亮,生活于隋末唐初之际。以下是对此诗的鉴赏:

诗人以深切的感情表达了对逝者的悼念和哀痛。"陇底嗟长别"一句,就设定了一种悲壮的情境,陇头这个地名在古代文学中常与边塞之戍、征战之苦联系在一起,而“嗟”字更添了一份哀伤之感。紧接着的"流襟一恸君"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亡友潘学士的深切怀念和悲痛,"流襟"指的是衣襟被泪水湿透,形象地描绘出诗人的哀伤之情。

第三句“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中,“何言”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不舍,“幽咽”暗示着一种沉痛和无尽的思念,而"更作死生分"则是诗人将这种哀痛与生命的终结相连,强调了这份情感的深刻和永恒。

“转蓬飞不息,悲松断更闻”一句,通过“蓬飞”来比喻亡友的灵魂无法安息,而"悲松断更闻"则是说诗人在听到松风声时,又会引起更多的哀思。这里的“转蓬”和“悲松”,都是对逝者生前形象的回忆,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对亡友的无尽怀念。

最后两句"谁能驻征马,回首望孤坟"则是诗人在追问,有谁能够停下征战的马匹,回头去看那孤独的坟墓。这里不仅有对逝者哀思的情感,也透露出诗人对于战争带来的无尽伤痛和生命流失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悲悯之情和对逝者的不舍,以及对于生离死别的沉重感受。

收录诗词(44)

褚亮(隋末唐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学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并着名前史。其先自阳翟徙居焉。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谥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 字:希明
  • 籍贯: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555年-647年

相关古诗词

咏花烛

兰径香风满,梅梁暖日斜。

言是东方骑,来寻南陌车。

靥星临夜烛,眉月隐轻纱。

莫言春稍晚,自有镇开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奉和咏日午

曦车日亭午,浮箭未移晖。

日光无落照,树影正中围。

草萎看稍靡,叶燥望疑稀。

昼寝惭经笥,暂解入朝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奉和望月应魏王教

层轩登皎月,流照满中天。

色共梁珠远,光随赵璧圆。

落影临秋扇,虚轮入夜弦。

所欣东馆里,预奉西园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临高台

高台暂俯临,飞翼耸轻音。

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回瞰周平野,开怀畅远襟。

独此三休上,还伤千岁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