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诗人刘辰翁所作,名为《题墨竹长卷与汪遂良》。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墨竹画卷景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子在不同环境下的形态与精神。
首句“摩诃池上龙千年,化为匹练横曳烟”,以神话般的想象开始,将摩诃池上的龙比喻为一条飘扬的丝带,在烟雾中蜿蜒,既神秘又富有动态感。这里不仅描绘了竹子所在的环境,也暗示了竹子坚韧不拔、超凡脱俗的精神品质。
接着,“拔石数茎冲苍天”一句,直接描绘了竹子的生长状态。竹子从岩石中破土而出,直指苍穹,表现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坚韧不屈、勇往直前精神的赞颂。
最后一句“我见其面何必全”,则表达了诗人对竹子整体形象的欣赏,并强调了内在精神的重要性。这里的“面”可以理解为竹子的整体形象或精神面貌,诗人认为并不需要完全展现出来,内在的品质和精神才是最为关键和值得赞赏的部分。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竹子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典型植物,所蕴含的坚韧、高洁和追求卓越的精神特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对内在精神世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