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攽所作的《望九华山》。诗中描绘了诗人初行江南时,对沿途山水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对九华山的惊叹与赞美。诗人以生动的比喻,如“楚人剑”、“群游龙”,展现了九华山的壮丽与独特。
诗的前半部分描述了诗人初见九华山时的感受:“初行江南道,山水皆可爱。忽见九华峰,瑰奇又堪怪。”诗人被九华山的美丽与奇异所吸引,不禁赞叹不已。接着,诗人详细描绘了九华山的形态:“去之百馀里,青翠若无类。群山特微茫,屹起视其背。”远观九华山,青翠欲滴,与周围群山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格外突出。
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美九华山的雄伟与壮观:“初疑楚人剑,真能倚天外。快意入浮云,耻令白日晦。又如群游龙,垂胡饮江濑。”诗人将九华山比作楚人的宝剑,直插云霄,又比作群龙游弋于江边,形象地表现了九华山的高耸与灵动。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九华山的敬仰之情:“俯仰令人惊,顷刻千万态。未知灊与霍,何能配嵩岱。得无失其真,吾为古人悔。”
诗的结尾部分,诗人表达了想要隐居在九华山中的愿望:“山中多良田,泉源得灌溉。颇思藏其间,将家事耕耒。”同时,也流露出对尘世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九华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其的深深喜爱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