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叙隐五首(其二)》由明代诗人卢楠所作,通过对比历史人物和隐士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思考与向往。
首句“伯阳柱下史,曼倩金马门”引用了两位历史人物,老子(伯阳)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柱下讲学,而东方朔(曼倩)则是汉武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任职于金马门。这两者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智者,但他们的生活选择却截然不同,一个选择了隐居,一个则活跃于朝廷。
接下来,“大隐在朝市,何劳避世喧”一句,诗人提出观点,认为真正的隐士并不需要远离尘嚣,甚至可以在繁华的都市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这与传统的隐居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和璧与隋珠,慢藏盗斯存”运用比喻手法,将和璧(古代名玉)、隋珠(古代名珠)比作珍贵之物,强调即使这些珍贵之物被妥善保存,仍可能被盗取,暗喻即便是在世俗生活中,也有可能失去内心的珍宝——道德、智慧或心灵的平静。
“投售一失所,按剑足已捐”进一步阐述了在世俗社会中,人们可能会因追求物质或权力而失去自我,甚至牺牲道德原则,如同失去了自己的剑,无法再保护自己和内心的价值。
最后,“徒为恻丹心,悲来胡能言”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为了追求世俗成功而牺牲内心真正价值的人的同情和悲哀,同时也流露出对真正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隐士生活的对比,以及对世俗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内心平静和道德价值的重视,以及对真正隐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