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丙午年的大旱灾情景,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困苦。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旱对农业生产、税收、民生等多方面的严重影响。
首联“天涯称僻壤,丙岁正当阳”点明了地点和时间背景,偏远之地在大旱之年正逢阳春,预示着即将来临的灾难。颔联“满地全供税,三春未散秧”揭示了旱灾导致农田无法正常耕种,税收负担却依旧沉重,农民生活雪上加霜。颈联“岂知秋转烈,又甚夏恒旸”进一步描述了旱情的严重,不仅夏季干旱,秋季也更加炎热,旱象持续加剧。
尾联“艰难生计拙,潦倒壮心忙”表达了农民面对困境的无奈与挣扎,他们努力维持生计,却显得力不从心。接着,“买米非求饱,典衣为救荒”描绘了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变卖家产,甚至借贷度日的悲惨景象。最后,“忍饥输赋敛,举足更徬徨”则表现了农民在饥饿中仍需缴纳赋税,生活陷入绝望的境地。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细节描绘,深刻揭示了明代社会底层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助与痛苦,以及政府应对措施的不足,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