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渐逵的作品,名为《别罗楠塘五首》中的第四首。诗中探讨了宇宙间事物变化无常的道理,以及个人在面对这种变化时的态度与选择。
首句“消息盈虚何所分”,以“消息”和“盈虚”两个词组,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事物的兴衰更替、盛衰起伏。这里的“消息”指的是事物的产生与消亡,“盈虚”则指事物由满至空的变化过程。诗人提出的问题“何所分”,即这些变化之间是否存在明确的界限或规律,引人深思。
次句“饥餐倦卧在吾人”,则将这种自然界的规律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诗人认为,在面对生活的起落沉浮时,人们应当像对待自然界的规律一样,保持平和的心态,适时地满足自己的需求(如“饥餐”),并在疲惫时寻求休息(如“倦卧”)。这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个体在复杂世界中如何保持内心平衡的思考。
后两句“劝君此语休相泄,只恐空山有鬼神”,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道理的重要性。诗人劝告他人不要轻易泄露这些关于生活智慧的话语,因为这些看似平凡的真理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甚至可能被赋予神秘色彩。这里的“空山有鬼神”既是一种比喻,暗示着这些道理可能被赋予超自然的解释;同时也提醒人们,真正的智慧往往能超越世俗的理解,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存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探讨了自然与人生的深刻联系,以及在面对生活变化时应持有的态度。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深刻理解,也传递了一种平和、内省的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