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八景为康佥宪题(其二)北山儒隐

盛世多才逸,山居近市喧。

不矜高士节,聊托野人群。

弦诵消寒暑,柴桑见子孙。

如何冥寂士,薄暮起移文。

形式: 五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于山中的学者形象,虽远离尘嚣,却与世俗保持一定联系,体现了明代文人既追求精神自由又不忘社会责任的复杂心态。

首联“盛世多才逸,山居近市喧”开篇即点出主题,盛世之下不乏才华横溢之士,他们选择隐居山林,虽远离繁华都市,但心中仍存一份对世俗的关注与理解。这里巧妙地将隐逸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而又不失人间烟火的生活态度。

颔联“不矜高士节,聊托野人群”进一步刻画了这位学者的形象。他不以高洁自夸,而是乐于与乡野之民为伍,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既是对传统儒家“和而不同”思想的继承,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叛。通过这一联,诗人表达了对真正高士品格的推崇,以及对那种不为名利所累、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颈联“弦诵消寒暑,柴桑见子孙”则展现了这位学者在日常生活中与后辈传承知识、文化的场景。通过“弦诵”这一古代读书人常用的读书方式,形象地描绘了学者在四季更替中传授知识、培养后代的情景。这不仅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也暗示了他对家族传承的重视,以及对文化延续的期待。

尾联“如何冥寂士,薄暮起移文”则以一种略带讽刺的口吻,探讨了那些看似冥寂、不问世事的士人,实际上是否真的能够脱离尘世的纷扰。通过“薄暮起移文”的细节,诗人似乎在质疑那些表面上远离尘嚣、实则内心仍存某种不甘或焦虑的隐士们。这一联不仅深化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引发了读者对于隐逸生活本质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位山中学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代文人在追求个人精神世界的同时,对社会、家庭乃至文化传承的深刻关怀。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人物画像,也是一次对隐逸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的深入探讨。

收录诗词(1151)

张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芳洲,明朝中期大臣。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丰采甚著,与岳正齐名,英宗尝称为“我”云。成化中出知汀州,先教后刑,境内利病悉罢行之。后为大臣所忌,弃官归,公卿交荐,不起。能诗画、善书法,著有《方洲集》等

  • 号:方洲
  • 籍贯:浙江海盐
  • 生卒年:1426—1496

相关古诗词

龙江八景为康佥宪题(其三)石桥秋月

白石卧沧波,冰轮度玉河。

地高秋影重,天近夜凉多。

清赏谁将共,幽怀奈尔何。

会逢题柱客,同和谪仙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龙江八景为康佥宪题(其四)龙穴晓云

神物何年化,行云日霭然。

灵氛迷石洞,翔影落沉渊。

岂是无心出,何因有梦传。

田家镇相望,霖雨自年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龙江八景为康佥宪题(其五)尖峰樵唱

云重碧山深,行歌度远林。

回风传逸响,空谷振流音。

劳苦还相和,招呼拟共寻。

闻歌尽回首,谁会买臣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龙江八景为康佥宪题(其六)横浦渔舟

疏柳系扁舟,年年水上头。

雨晴人共发,风急夜相留。

酒伴多同醉,船居未解愁。

此生聊复尔,何用著羊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