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古意》由清代诗人马世俊所作,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位远行征夫的孤独与思念之情。
“紫塞三千里,征夫去不还。” 开篇即以“紫塞”点明边塞之地的辽阔与遥远,暗示征夫远离家乡,踏上征程,路途漫漫,归期难定。“三千里”不仅强调了距离之长,也隐含了征夫离乡背井的艰辛与不易。
“帘前新月上,似为寄刀镮。” 后两句转而描写征夫家中的情景。新月升起,映照在帘前,这一景象既烘托出夜晚的宁静与清冷,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同时,“寄刀镮”这一细节,巧妙地将兵器与情感联系起来,暗示征夫虽身在边关,但心中仍挂念着家人,尤其是家中可能存放着他武器的挂钩(刀镮),这既是他对家的牵挂,也是对战事的担忧。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深刻表达了征夫与家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战争给家庭带来的深远影响。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展现了古代边塞诗中常见的主题——对和平的渴望与对家人的深深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