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娟镜楼

苕玉镌名,芝泥押篆,传神暗想幽馨。

逝水寒光,依稀犹写倾城。

添妆盼断婵媛影,触菱枝、绮梦都醒。

等伤心、黛碗霜封,钗合尘生。

风花历劫知谁主,矧旧时明月,依例亏盈。

百尺楼高,从他翠委香零。

开奁待证相思史,奈半泓、秋水无声。

剩清朝、倚槛频看,短鬓偷惊。

形式:

鉴赏

这首《高阳台·娟镜楼》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词人叶恭绰所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凄美而哀婉的画面。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苕玉镌名”、“芝泥押篆”、“逝水寒光”、“黛碗霜封”、“百尺楼高”等,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又略带悲凉的氛围。通过这些意象,词人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怀念,以及对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传神暗想幽馨”一句,既是对美好记忆的深情回望,也暗示了这份情感的难以言表与内心深处的共鸣。“逝水寒光,依稀犹写倾城”,以流水比喻时间的流逝,寒光则增添了一种冷寂之感,同时“倾城”二字又赋予了这份记忆以极致的美丽与珍贵。

“添妆盼断婵媛影,触菱枝、绮梦都醒。”这里通过“添妆”、“婵媛影”、“绮梦”等意象,进一步深化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对现实的无奈。梦醒之后,一切美好似乎都化为了泡影,留下的是无尽的失落与伤感。

“风花历劫知谁主,矧旧时明月,依例亏盈。”这一句将自然界的规律与人事的变迁相对比,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即便是永恒的明月,也有其周期性的盈亏变化,更何况是短暂的人世呢?

“百尺楼高,从他翠委香零。”在高楼上俯瞰,翠绿的景致与飘零的香气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隐含了人生易逝的悲哀。

“开奁待证相思史,奈半泓、秋水无声。”“开奁”意味着打开记忆的盒子,试图寻找那份曾经的相思之情,然而,“半泓秋水无声”则暗示了这份情感的难以表达与内心的孤独。

最后,“剩清朝、倚槛频看,短鬓偷惊。”词人独自倚靠栏杆,多次回望过去,却只能看到自己日渐斑白的鬓发,这既是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无奈,也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

整首词通过对具体意象的描绘,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张力的世界,既有对过去的深情回忆,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出词人深厚的情感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收录诗词(174)

叶恭绰(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浣溪纱.为陈公哲题夏兰子花图卷

冷艳疑逢萼绿华。瑶台称住列仙家。

佳名合号海琼花。

孤影有时矜叠彩,寻源甚地觅仙槎。

披图珍重玉无瑕。

形式:

点绛唇.高斋杜鹃甲香海,今春盛发,不减曩时。幽居未由存临赏,且知主人因有所避,已都攀折,闻之泫然,赋此志慨

锦样芳菲,不同吟赏同抛掷。似曾相识。

何计相怜惜。月榭风亭,今日浑如客。今非昔。

旧巢空觅。归去如何得。

形式:

点绛唇

强说春归,漫天花事何人管。娇云满眼。

转觉东风懒。刬却珍丛,免惹游蜂趱。肠真断。

千般缱绻。博得芳筵散。

形式:

点绛唇

风雨高楼,百年离别须臾事。珠沉玉碎。

一晌真如醉。不道凄清,香泪犹凝臂。盟空缔。

回文锦字。剩得供憔悴。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