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轮扁谏读书图》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诗人郑思肖所作,通过对轮扁与国君之间关于读书的对话进行描绘,表达了对读书态度和内容的深刻思考。
首句“轮扁释椎开口谏”,以轮扁(古代制车轮的工匠)为引子,通过他放下手中的工具,开口谏言的方式,暗示了对传统技艺与知识的尊重,以及对盲目追求书本知识的质疑。轮扁作为工匠,他的智慧和经验来自于实践而非书本,这与当时社会普遍推崇的读书风气形成对比,强调了实践与理论结合的重要性。
次句“国君据坐展书开”,描述了国君坐在宝座上展开书籍阅读的情景,象征着权力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育的重视。然而,这样的场景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一层讽刺意味,暗示了国君可能只是形式上追求知识,而缺乏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
接下来的两句“古人糟粕终枯淡,谁醉天然滋味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古人糟粕”比喻过去的知识或传统,可能已经失去了新鲜感和活力;“枯淡”形容这些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逐渐减退。而“谁醉天然滋味来”则表达了对真正有价值、能够滋养心灵的知识的呼唤,即那些源自自然、生活实践中的真知灼见,它们如同美酒,能够让人陶醉其中,获得深层次的满足和启发。
整首诗通过轮扁与国君的对话场景,以及对古人知识与现代读书风气的对比,探讨了知识的价值、读书的目的以及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它提醒人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不应仅仅满足于书本上的文字,更应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内在价值,以及从生活中汲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