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纪宣教

名利场中化君子,偶得延平二高士。

王子好谈兼好行,行如不及谈如倾。

此生根蒂果安在,宁复计校枯与荣。

纪子忘知更忘说,行所当然孰云别。

坐间自有雷霆声,何事区区论标月。

二子躬行人所稀,但恐东野无由随。

香炉峰前几时过,兴龙禅师故乡老。

草堂夜话灯影寒,瞬息春风我先到。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送纪宣教》是宋代诗人黄裳所作,通过诗中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纪宣教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其高尚品德的赞美。

诗中首先描绘了纪宣教在名利场中保持君子之风的形象,“名利场中化君子”,展现了他不为世俗所动,坚守自我品格的品质。“偶得延平二高士”则暗示了纪宣教与另一位高士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相互影响。

接着,诗人通过“王子好谈兼好行”这一句,赞扬了纪宣教不仅善于言谈,而且身体力行,将道德理念付诸实践。这体现了他不仅有理论知识,更有实际行动,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此生根蒂果安在,宁复计校枯与荣”表达了诗人对纪宣教人生追求的深刻理解,认为他的价值在于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实践,而非外在的名利地位。这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是诗人所推崇的。

“纪子忘知更忘说,行所当然孰云别”进一步强调了纪宣教的行动与内心的一致性,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关键时刻,他的行为都自然而然地符合道德规范,无需刻意区分或解释。

“坐间自有雷霆声,何事区区论标月”运用比喻手法,形容纪宣教的影响力如同雷鸣一般,震撼人心,而那些琐碎的名利之争在他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这表明纪宣教的道德力量超越了个人的私欲和世俗的纷争。

最后,“二子躬行人所稀,但恐东野无由随”表达了诗人对纪宣教及其朋友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丝遗憾,希望自己的朋友也能像他们一样,追求高尚的道德生活。

“香炉峰前几时过,兴龙禅师故乡老。草堂夜话灯影寒,瞬息春风我先到。”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与纪宣教相聚的情景,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香炉峰、兴龙禅师、草堂夜话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体现了诗人与纪宣教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共同追求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送纪宣教》这首诗通过对纪宣教高尚品德和精神境界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真善美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诗中充满了对理想人格的颂扬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收录诗词(724)

黄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少傅。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词作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流传甚广

  • 字:勉仲
  • 籍贯:延平(今福建南平)
  • 生卒年:1044-1130

相关古诗词

贻儒生

含章缘俊雅,发理自聪明。

德行孔庭秀,公卿唐彀英。

博嫌愚作弊,文恐伪为情。

御世教方盛,动人风更清。

反三虽稍悟,得一岂须惊。

竟置伊周列,难忘齐鲁生。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送公表判官解官南归

污吏物胜志,俗吏势胜义。

志义不可胜,势物如脱屣。

古云士大夫,此道既坠地。

俯首拾蹴与,仰视忽高致。

仕涂无清风,大望失所寄。

志士独怀古,义气已屡喟。

从事彭城公,不求亦不忮。

接下断骄简,清慎遣外累。

三载日犹短,六计满物议。

荐章何所归,见敬乃虚器。

得丧固有命,失士岂无愧。

顾我眼力壮,古貌入青视。

方恨相得晚,笑语未获醉。

官满不可留,年华促归计。

雨后云既收,日上春已至。

双水势愈活,南注飞不洎。

两山夹长流,稍稍有青意。

此景送君何处游,荔枝林下维扁舟。

穷通身外不足念,醉吟可写尘中忧。

至诚所与暂睽远,时复一嚏聊相求。

形式: 古风

赠谢殿元

风自东山吹厥后,义重生轻公所有。

怀抱应书霜雪明,一封十事龙鳞轻。

青云失志蕡无悔,且喜岁寒柯未改。

名节稍从言路爱,待向乌台观慷慨。

形式: 古风

东湖留题.云门馆

冥冥出世既云往,急急度人还复来。

会当为物落城市,谁探北扉开未开。

下视东秦在诸掌,一念已到非蓬莱。

与子邂逅固有分,况是胸臆无纤埃。

形式: 古风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