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俞德邻所作的《暇日饮酒辄用靖节先生韵积二十首》中的第二首。诗中运用了典故和对比手法,表达了对人生选择与价值的思考。
首句“鼓刀战牧野”,借用《史记·伯夷列传》中的典故,描述了伯夷、叔齐在商周易代之际,拒绝接受周朝的封赏,隐居山林的故事。接着“采薇饿西山”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诗句,讲述伯夷、叔齐在西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的故事。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一种是坚守道义,不为权势所动;另一种则是追求个人的安逸生活。
“出处各有意,喋喋俱空言”两句,诗人反思了伯夷、叔齐的选择是否真的有意义,还是只是徒有其表的空谈。这里既有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也蕴含着对现实生活中人们行为动机的质疑。
“不如得美酒,一醉终馀年”表达了诗人对于及时行乐、享受生活的态度。他认为,在人生的有限时光里,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快乐更为重要,不必过分纠结于道德的高下或功利的得失。
最后,“贤愚死则已,死去知谁传”两句,诗人进一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传承的问题。他指出,无论是贤者还是愚人,最终都会归于尘土,但他们的名声和影响能否流传后世,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和历史记忆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和对比,以及对人生选择、价值追求和生命意义的探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哲学思考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