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古中盘五松图

昔闻毕宏韦偃画古松,振笔长风浩呼哅。

如何此卷仅矮幅,而多夭矫腾踔之蟠龙。

鳞爪攫拿势莫至,涛声在耳云荡胸。

倬哉万松老居士,笔端具有造化工。

此图何处得画本,传自古云盘谷之中峰。

侍从宸游多燕暇,相对胜友此扶筇。

濡毫拂素标异状,貌得盘山古干真形容。

最怜后彫质,沐日浴月几春冬。

太平之世岂独民仁寿,草木亦含雨露浓。

君不见,泰山上有五大夫,风烟剥落摧秦封。

如此苍髯礌磈突兀自千古,得非福地神秀钟。

松兮松兮,安得布袜青鞋盘桓于尔侧,彷佛乎桂殳木客之高踪。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蔡新的《题古中盘五松图》描绘了一幅古松画卷的壮丽景象。诗人首先赞叹画师毕宏韦偃的技艺高超,能以长笔挥洒出松树在疾风中的雄姿,画面中的松树虽为矮幅,却充满活力,如腾跃的蟠龙,鳞爪峥嵘,气势非凡。画家仿佛赋予了松树生命,使之仿佛涛声在耳边回荡,云雾缭绕。

诗人接着赞美画作的来源,指出它出自古云盘谷的高峰,是帝王出行时的闲暇之作,与好友一同欣赏,更显其珍贵。画家细致入微地捕捉了松树的姿态,尤其是那些历经风雨的后雕,仿佛沐浴着日月精华,呈现出岁月的沧桑。

最后,诗人感叹于太平盛世下不仅人得长寿,连草木也因雨露滋润而繁茂。他以泰山上的五大夫松为例,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和自然的伟岸。诗人表达了对松树的深深敬仰,希望能如古人般悠然自在地在松树旁漫步,追寻高尚的隐逸生活。

整首诗通过描绘松图,展现了作者对艺术的赞赏,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2)

蔡新(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号缉斋,清朝大臣。乾隆元年进士,授庶吉士、翰林院编修、直上书房、翰林院侍讲,累官内廷总师傅、兼理兵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礼部尚书兼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兼国子监事务、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授太子太师。嘉庆四年十二月,卒于家,赠太傅,赐祭葬,谥文恭

  • 字:次明
  • 号:葛山
  • 籍贯:福建省漳浦(今漳浦县大南坂下楼村林西墘)
  • 生卒年:1707~1799年

相关古诗词

题吾汶稿

丞相不劝原必死,先书祭文数十纸。

待得燕山齿发归,同心不愧同乡里。

昔者宋玉师屈原,莫能直谏空招魂。

未知楚灭身何所,千古但有风流存。

何如庐陵王鼎翁,耻作机云作陈东。

心哀母老难许国,不然随殉柴市中。

虔州之水洪州驿,处处悲风寒凛栗。

义士相望四百年,歙州亦有江天一。

形式: 古风

康郎山功臣庙歌

红罗真人起滁濠,天弧堕地扬旌旄。

龙蟠虎踞定南国,削平僣乱如吹毛。

上游楚气氛颇恶,奋臂怒比螳螂骄。

江汉窃据意未定,骑鹿欲向南山遨。

南昌坚城铁作瓮,撼山有力空为劳。

金陵援师来,飒飒乘风飙。

谋臣猛将谈《六韬》,从以仙人周颠左右舟中翱。

贼徒返旆出彭蠡,扼吭不得通江潮。

罪贯不盈势不灭,介恃战舰匡庐高。

鲸鲵小捷遽得意,纪信出诈汉王跳。

遂令三十六将同战死,庙貌留祀康出椒。

中山一人丁普郎,齐云捩舵如鱼舠。

韩成居左同列坐,半褰赴水赭黄袍。

其余面骍面涂炭,冒突烽焰头毛焦。

别有三五少年白面带微笑,甲胄踊跃轻波涛。

岂是鸱夷生去日,塑工肖得穷秋毫。

定应贼颅贯矢后,英灵舞抃隐约来林皋。

惜哉张定边,尔亦男儿曹。

天完逆将眼不择,犹奉余孽奔危巢。

奇材剑客误荆楚,百万齐作蹠犬嗥。

髑髅铺满大湖底,阴夜馁哭声号咷。

宁知此庙三百年,春秋伐鼓牛羊牢。

古槐郁郁崇封褒,曾护真主驱鸱鸮。

枯株断蘖犹敬惜,过客竞奠香牲醪。

呜呼树木尚如此,英雄可不慎所遭。

湖波浩淼风萧骚,庙中木主永勿祧。

金匮石室之史傥遗漏,不妨搜讨姓氏镌刻蟠龙鳌。

形式: 古风

雪度井陉关与周石帆学士同用渔洋韵作歌

蓬莱宫出祭纸黄,秦晋蜀使车联行。

滹沱渡后望险阻,渐觉山谷生苍凉。

燕赵古称多节义,齿冷隙末羞陈张。

唐藩幽镇互割据,晋阳东面锁钥详。

阴云似凝古壁垒,玉屑忽洒征衣裳。

群仙跨鹤羽节幢,浮空游戏乐未央。

舆夫轩前又轾后,滑汰侧足频堤防。

旧关据隘尚中路,新关矗翠堆雷硠。

角声缥缈出雉堞,飞白点点旌旗扬。

山农旧冬苦无雪,今喜麦陇滋不荒。

高低凿坏露门窦,一穴岂辨堂与皇。

石田春冷迟垦作,枯草迸罅如针秧。

嗟尔谋生太局蹐,惭我传食随翱翔。

不逢争战不耕戍,但骋笔墨含风霜。

峰回渐失韩信帜,出坎更吊兴唐王。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题沈椒园观察劳山吟眺图

大劳小劳肩随高,七真遁迹今未遥。

仙家閟吝不好事,搜奇泄异须吾曹。

芒鞋无缘径路绝,恰藉按部穷岩坳。

金刚崱屴玉女睇,凤凰翔翥狮虎虓。

崇峦窅穴明复晦,倒根插濯黏天涛。

随车吮墨大弟子,予吟汝绘争为豪。

苍华栉沐近照耀,丑神知觉潜沈逃。

恶风弱水属荒诞,归带烟雾衣巾飘。

文人眼大山海渺,收纳卷轴铢釐毫。

从君覼缕细指数,旧谚泰岱不如劳。

我虽足阻神已到,读诗见画忘萧骚。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