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诗表达了对已故大卿牟公的深切缅怀与敬仰之情。首联“后生无复望仪刑,青史徒烦列姓名”点明了牟公在后人心中的地位,他的行为与德行如同仪刑一般,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他的名字被记录下来,却无法真正传达出他内在的精神与品质。
颔联“穷有遗文成钜冢,死无新爵上铭旌”则进一步阐述了牟公虽身处困境,但仍有不朽的著作流传于世,如同一座巨大的坟冢,象征着他的精神遗产将永存。同时,即使在他去世后,也没有获得新的封号或荣誉,暗示了他追求的并非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内心的道德与学问的积累。
颈联“瓜田方任蓬蒿没,玉树偏依雨露生”运用了鲜明的对比,以“瓜田”与“玉树”分别象征牟公生前的平凡与高尚,前者代表了他可能遭遇的平凡生活和困境,后者则象征着他如玉树般高洁的品德,在风雨中依然茁壮成长,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尾联“旧笏满床知未坠,翰林风月向来清”则是对牟公品格的进一步肯定。旧笏,即古代官员所用的手板,这里象征着牟公曾经的官职与权力,但更重要的是他坚守的正直与清廉。翰林,古代官职之一,此处指牟公曾为翰林学士,以文才著称。风月向来清,意味着牟公的为人处世如同清风明月,始终保持着高洁与清雅。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对牟公生平事迹的回顾与赞美,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更传递出了一种崇高的道德理想与人生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格修养与道德价值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