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身世从来薄所营”,透露出诗人对世俗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表明他的人生追求并不在于物质的积累或社会地位的提升,而是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接着,“晚归丘壑更忘情”进一步强调了诗人晚年选择回归自然、与山林为伴的生活方式,展现出一种彻底摆脱尘世烦恼、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
“随眠烦恼何曾有,无树菩提本不生”两句,运用佛教中的概念,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纯净与平和。在诗人看来,真正的解脱并非依赖于外在的事物,如树木或佛果(菩提),而是在于内心的觉悟与清净。这反映出他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与实践。
“布袜青鞋供我老,月溪沙路恣经行”则描绘了诗人在山林间自由自在行走的情景,穿着朴素的布袜青鞋,不拘泥于世俗的束缚,随心所欲地漫步于月光下的溪流边、沙路上。这种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融入,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最后,“细炊云子斋厨饭,要配香芹碧涧羹”两句,通过描述诗人精心准备的素食餐食,展现了他在山中生活的日常细节。这里的“云子”可能指的是某种精致的米饭,而“香芹碧涧羹”则是以山涧中的香芹为主要食材的羹汤。这些食物不仅营养丰富,也富含自然的香气,与诗人的生活环境相得益彰,进一步体现了他对简朴生活的喜爱与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追求精神自由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简单、纯净生活的向往。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田园画卷,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充满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