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清明日拟杜七歌(其三)

父兮母兮曾城侧,饥乌巢我墓上柏。

清明重九始一来,人寿几何天罔极。

瘗中龙剑跃且鸣,有子虽长不得力。

呜呼三歌兮泪未歇,馀名岂足荣枯骨。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在乙巳年清明节时所作,以拟杜甫《七歌》的形式表达对父母的哀思与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哀婉的氛围。

首句“父兮母兮曾城侧”,以“兮”字加强语气,表达了对父母的深切怀念,将父母比作曾经守护的城市,形象地描绘了父母在子女心中的重要地位。接着,“饥乌巢我墓上柏”一句,通过乌鸦在墓上的柏树筑巢这一景象,暗喻了生命的终结与自然界的循环,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父母的哀悼之情。

“清明重九始一来”点明了时间背景——清明时节,诗人再次回到父母的墓前,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紧接着,“人寿几何天罔极”一句,诗人感叹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

“瘗中龙剑跃且鸣”这一句,使用了典故,暗示父母生前的英气或某种遗志,同时“跃且鸣”也象征着父母的精神在冥界仍然活跃,给予诗人力量与慰藉。

“有子虽长不得力”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在父母生前尽孝的遗憾与自责,强调了亲情的珍贵与不可弥补的遗憾。

最后,“呜呼三歌兮泪未歇,馀名岂足荣枯骨”两句,诗人以悲痛的呼唤结束,表达了对父母深深的哀悼与不舍,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认为自己的名字不足以使父母的遗骸得到永久的荣耀,体现了对父母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自身存在的深刻反省。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父母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生命、死亡、亲情等主题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1900)

陈恭尹(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 字:元孝
  • 籍贯: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
  • 生卒年:1631 ~1700

相关古诗词

乙巳清明日拟杜七歌(其四)

丹水之山白玉英,我昔三弟皆才良。

三岁读书惊座客,六岁通经言有章。

凤凰巢覆卵亦毁,举杯酹汝来何方。

孤飞之鸟落后行,一矢可折十矢强。

呜呼四歌兮伤怀抱,汝兄虽存今已老。

形式: 古风

乙巳清明日拟杜七歌(其五)

青青者蓑下见足,小民命此以为屋。

朝餐薇芜暮黄独,旧陇有苗不得熟。

父兄母子各一方,空山白骨无人哭。

呜呼五歌兮歌思悲,我生犹及承平时。

形式: 古风

乙巳清明日拟杜七歌(其六)

平原纸飞挂长棘,幼子孤坟在西北。

桄榔生风溪水黑,青坭污汝好颜色。

去年四岁解学书,今日闻歌莫应识。

呜呼六歌兮歌且疑,天道反覆难得知。

形式: 古风

乙巳清明日拟杜七歌(其七)

生不能弯弓骑大马,含毫伸纸徒然者。

千钧之重悬以丝,低头淟涊聊复为。

下有管乐上伯夷,高人嗤我今何之。

呜呼七歌兮歌声阕,男儿盖棺是非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