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在乙巳年清明节时所作,以拟杜甫《七歌》的形式表达对父母的哀思与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哀婉的氛围。
首句“父兮母兮曾城侧”,以“兮”字加强语气,表达了对父母的深切怀念,将父母比作曾经守护的城市,形象地描绘了父母在子女心中的重要地位。接着,“饥乌巢我墓上柏”一句,通过乌鸦在墓上的柏树筑巢这一景象,暗喻了生命的终结与自然界的循环,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父母的哀悼之情。
“清明重九始一来”点明了时间背景——清明时节,诗人再次回到父母的墓前,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紧接着,“人寿几何天罔极”一句,诗人感叹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
“瘗中龙剑跃且鸣”这一句,使用了典故,暗示父母生前的英气或某种遗志,同时“跃且鸣”也象征着父母的精神在冥界仍然活跃,给予诗人力量与慰藉。
“有子虽长不得力”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在父母生前尽孝的遗憾与自责,强调了亲情的珍贵与不可弥补的遗憾。
最后,“呜呼三歌兮泪未歇,馀名岂足荣枯骨”两句,诗人以悲痛的呼唤结束,表达了对父母深深的哀悼与不舍,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认为自己的名字不足以使父母的遗骸得到永久的荣耀,体现了对父母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自身存在的深刻反省。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父母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生命、死亡、亲情等主题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