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巴州光福寺楠木

近郭城南山寺深,亭亭奇树出禅林。

结根幽壑不知岁,耸干摩天凡几寻。

翠色晚将岚气合,月光时有夜猿吟。

经行绿叶望成盖,宴坐黄花长满襟。

此木尝闻生豫章,今朝独秀在巴乡。

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

会待良工时一眄,应归法水作慈航。

形式: 古风

翻译

靠近城市边缘的南山深处有一座寺庙,寺中矗立着一棵奇特的树。
它深深扎根在幽深的山谷中,无人知晓它的年龄,高耸入云的树干让人数不清有多少丈。
傍晚时分,翠绿的树叶与山间的雾气交融,月亮下偶尔传来夜晚猿猴的啼鸣。
人们在树下走过,绿叶如伞为他们遮阴,静坐时,黄色的花朵洒满了衣襟。
听说这种树木原本生长在豫章,如今却在这巴乡之地独领风骚。
它不畏严寒,与松柏争雄,自古以来就被赞誉为建筑的栋梁之材。
期待有高明的工匠能慧眼识珠,让它在佛法的海洋中成为渡人的慈航。

注释

郭:外城,这里指城市的外围。
亭亭:形容树木挺拔。
禅林:佛教徒修行的树林,这里指寺庙。
幽壑:深谷。
凡几寻:大约有多高,寻是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岚气:山间湿气或雾气。
宴坐:安静地坐着,常指修炼或冥想。
豫章:古代地名,今江西南昌一带,以产良木著称。
巴乡:指巴蜀地区,即今四川、重庆一带。
凌霜:不畏霜冻,形容坚韧。
作宇:建造房屋。
栋梁:房屋的主梁,比喻能担当重任的人。
良工:技艺高超的工匠。
法水:佛教术语,指佛法的教诲。
慈航:佛教用语,比喻指引人们脱离苦海的佛法。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寺景象,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和禅意的深刻感悟。

“近郭城南山寺深,亭亭奇树出禅林。”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幽深静谧的山寺之中,那里的古木参天,宛如亭亭,每一棵都像是从禅意中生长出来的。

“结根幽壑不知岁,耸干摩天凡几寻。”这两句诗强调了树木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它们深深扎根于幽静的山涧,不知年华流转,而它们高耸入云,似乎在探求天际之远。

“翠色晚将岚气合,月光时有夜猿吟。”这里描写了傍晚时分,那些绿色的树木与晚霞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同时,诗人还捕捉到了夜晚间或许传来的猿鸣声,为画面增添了一抹动感。

“经行绿叶望成盖,宴坐黄花长满襟。”诗中不仅有动态的描写,还有静态的享受。绿叶如织就的帷幕,而黄花则如同装饰一般散落在衣襟上,这是对自然美景的一种静心观赏。

“此木尝闻生豫章,今朝独秀在巴乡。”这两句诗表明这棵树曾经闻名于世,但如今它在巴蜀之地更显得特别的孤傲与卓越。

“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这里的“凌霜”暗示了树木坚韧不拔,即使是在严寒的雪霜中也不屈服。它们像是建筑中的栋梁一样,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最后,“会待良工时一眄,应归法水作慈航。”诗人希望等到巧手匠人的适当时刻,将这棵树打造成一艘船,在法定的水域中行驶,如同慈悲的舟楫一般。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寺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赞美之情。

收录诗词(1)

史俊(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石榴诗

三月四月红花里,五月六月瓶子里。

作刀割破黄胞衣,六七千个赤男女。

形式: 古风

樱桃子诗

樱桃一笼子,半赤半已黄。

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至。

形式: 古风

风雨揭却屋,全家醉不知。

形式: 押[支]韵

溪从沮水流嶓冢,岭接青泥入剑天。

形式: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