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诗人周孚所作,名为《读吕居仁诗有味其言因录致德裕隐轩中且次其韵余尝有苍烟穷谷之约于德裕故末章及之》。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吕居仁诗歌的欣赏之情,并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于现实困境的感慨。
首句“瓠落不解器,肮脏无缘官”描绘了诗人对世俗官场的不屑与远离,比喻自己如同无法装入容器的瓠落(一种葫芦类植物),无法融入世俗的官场,保持了内心的纯净与独立。
接着,“朱郎抱此恨,终岁常鲜欢”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不满,暗示自己如同朱姓男子,内心充满遗憾,一年到头都很少感到快乐。
“家书破万卷,生计才一箪”两句,通过对比丰富的书籍与微薄的生活,展现了诗人对知识与物质生活之间矛盾的思考,以及对精神追求的坚持。
“积忧苦熏心,独以诗自宽”表明诗人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忧虑,选择了诗歌作为心灵的慰藉,通过创作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清于虫鸣秋,淡若云出山”运用自然景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追求的是一种超脱尘世、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
“老眼久无人,一见为解颜”则体现了诗人渴望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的心情,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菰蒲葭苇中,英才得任安”暗示在自然之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平静与安心,表达了诗人对于回归自然的向往。
“向来三日款,共此一室閒”描述了诗人与朋友相聚的场景,强调了友情的珍贵和相聚的难得。
“人事每乖误,比复会面难”反映了诗人对于人世间复杂人际关系的无奈,以及相聚不易的感慨。
“骎骎争夺徒,临渊涉危湍”表达了对社会竞争的厌倦和对危险处境的警惕,暗示了诗人对于现实的批判。
“日月老须鬓,百挽不一还”则是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以及对无法回头的遗憾。
“那知箕颍波,可以濯肺肝”借用箕颍(古代两位隐士)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隐居生活来净化心灵的愿望。
“我形已支离,乃学仍汗漫”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自嘲,以及在精神上追求自由、不受束缚的态度。
最后,“会营南山庐,相与同岁寒”表达了诗人对未来与朋友共同隐居山林、共度艰难岁月的美好愿景,体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现实的反思,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个性和深邃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