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华寺亭二首(其二)

一亭开浩荡,千载纳幽閒。

日色射丹巘,秋姿凝翠鬟。

人家屏上见,鹭点镜中还。

冷宦惊人眼,无妨饱看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一座亭子敞开胸怀,千年来接纳着宁静与悠闲。
阳光照射在红色的山峰,秋天的景色凝结如绿色的发髻。
从人家的窗户望去,水面上白鹭点点,倒映在镜子里。
清冷的官职虽令人惊讶,但这不妨碍我尽情欣赏眼前的山水。

注释

一亭:一座亭子。
浩荡:开阔。
千载:千年。
纳:接纳。
幽閒:宁静悠闲。
日色:阳光。
丹巘:红色的山峰。
秋姿:秋天的景色。
翠鬟:绿色的发髻。
人家:人家的住所。
屏上:窗户。
鹭点:白鹭点点。
镜中还:倒映在镜子里。
冷宦:清冷的官职。
惊人眼:令人惊讶。
无妨:不妨碍。
饱看:尽情欣赏。
山:眼前的山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静谧幽雅的山中亭子,充满了古典美和哲学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高远情怀。

"一亭开浩荡" 一句,以“一”字起首,简洁而有力,设定了整个意境的宽广和深邃。"千载纳幽閒"则透露出诗人对历史长河中那份淡定的感受,以及亭子所承载的文化沉淀。

接下来的"日色射丹巘,秋姿凝翠鬟",通过对光线和山色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变换与静谧,同时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深远。这里的“秋”字,不仅指季节,更蕴含着一种成熟、收获的心境。

"人家屏上见,鹭点镜中还"则将亭子与人家的生活联系起来,屏风上的画卷和镜中的倒影,都成了欣赏自然之美的媒介。这种对景观的间接体验,也反映出诗人内心对于现实世界的超然态度。

最后两句"冷宦惊人眼,无妨饱看山","冷宦"一词,不仅形容了亭子的清幽,更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而"无妨饱看山"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无限沉醉和享受,没有任何拘束。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亭子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高远的境界,是一首充满哲思与审美情趣的佳作。

收录诗词(299)

冯时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天华寺亭二首(其一)

老去心如水,眼明犹爱山。

偶来出己意,特为破天悭。

能使渺茫处,尽归寻丈间。

公馀成践蹂,心事等云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日望冉雄飞之来久不闻近耗因成鄙句以见翘然之思

缓辔微吟自不催,看山下马想徘徊。

阳春白雪久不听,日暮碧云殊未来。

已戒儿童篘熟酒,更勤风雪化新梅。

云间飞舄何时下,抑郁孤怀迟一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月夜

秋立雨新霁,气清云自消。

地空银海阔,天净玉丸跳。

把砚承明露,扶儿看碧霄。

病禁凄冷得,不惜到明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见张魏公二首(其二)

四海于今望治安,当头退避也应难。

是非历历开新听,变化纷纷入静观。

孰把后图歌寤枕,再将前事倚危栏。

重拈今古看奇特,幸记尘冠久不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