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谢元汴所作,名为《十二月二十四日与家人环列灶下烟饥不出祭之以诗因嗟天之下遂无一人自视真老妇矣(其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庭生活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首句“绝笔仍生笔”,诗人以“绝笔”自喻,表示自己在创作上虽已达到极致,但仍有新的灵感涌现,暗含着对艺术追求的执着和不满足。接着,“我其狂也愚”一句,诗人自嘲自己的狂妄与愚蠢,可能是在感叹自己在社会中的处境或对某些事物的执着看法。
“儿啼叶不止,血出石何辜。”这两句描绘了家庭生活中的艰辛与无奈。孩子哭泣不停,仿佛是对生活困苦的无声控诉;而石头无辜出血,则可能是比喻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即使他们没有犯错,却遭受不公的对待。
“将臂等虫豸,移家托鹧鸪。”这里诗人将自己比作被压迫的虫豸,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同时,寄希望于“鹧鸪”这一象征吉祥的鸟,暗示了对改变现状的期待。
“鬓丝闻鬼哭,不必责头须。”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年老体衰、听到鬼哭的情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生命脆弱的感慨。同时,他似乎在说,不必责怪自己的白发,因为这是自然规律,无法避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家庭生活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批判,体现了其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