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宋朝诗人杨琳所作的《玉笥山》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玉笥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过往历史的追忆。
首联“亭扁江西太史诗,名垂诗逸几经时”,开篇即点明了玉笥山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积淀,通过“亭扁”二字,暗示了山中古迹的存在,而“名垂诗逸几经时”则强调了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咏之地,其名声久远流传。
颔联“聿来芹泮三章古,成此花封一段奇”,进一步描述了玉笥山的文化特色。其中,“芹泮”可能是指古代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此处借指玉笥山的文化氛围;“三章古”可能指的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或故事,突出了玉笥山深厚的文化底蕴;“花封”则可能是指一种特殊的封号或荣誉,这里用来形容玉笥山在文化上的独特地位。
颈联“翠琰影磨峰崒嵂,英辞光动水涟漪”,转而描写玉笥山的自然风光。翠琰,可能是指碧绿的山石,这里用来形容山色之美;“峰崒嵂”则生动地描绘了山峰的峻峭之态;“英辞光动水涟漪”则通过水面上的波纹,象征着诗人对玉笥山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暗含了文字如流水般灵动,激发人心的意境。
尾联“先生多少凭栏思,寄径蓬山与凤池”,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玉笥山的深沉情感和对过往历史人物的缅怀。这里的“先生”可能泛指历史上在此留下足迹的文人雅士,他们或许曾在玉笥山凭栏远眺,思绪万千;“蓬山”和“凤池”则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境和官宦之地,这里用以寄托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文人精神家园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玉笥山的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还蕴含了诗人对山水、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