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朝末年至近现代初年的郑孝胥所作的《濠堂》。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濠堂周围的自然景色和生活情境,展现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意境。
首句“抱城水南流,春来绿渐肥”,描绘了濠堂依傍城池,流水潺潺,春天来临,水边植物生机盎然。接下来,“蒋山绕其北,白云相委蛇”写蒋山环抱,白云缭绕,增添了山水的灵秀之气。
“精蓝割山光,修竹何猗猗”描绘了寺庙的佛光与修长的竹林相互映衬,显得静谧而雅致。“岸回林梢密,桃李能成蹊”则写出岸边树林茂密,桃花李花盛开,引人入胜。
诗人进一步描述了堂内的简朴生活:“置堂于此间,非瓦而茅茨”,表明堂屋虽无华丽装饰,却自有其质朴之美。“据榻揽峰岫,开窗弄涟漪”表达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尽情欣赏山水,享受宁静。
堂前的鱼鸟忘机,堂后的儿女欢笑,堂中的日月交替,以及壁间的旧拓新诗,都体现了生活的平凡与诗意。对于外界的评价,诗人并不在意,他认为堂虽陋,但符合自己旷达的心境。
最后两句“宁馨必匿笑,焉知旷士怀”,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嘲笑者无声的讽刺,他们怎能理解一个胸怀旷达之士的心境呢?整首诗通过描绘濠堂内外的景象,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