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令.景龙灯

暗尘明月小桃枝,旧家时情味。

问而今、风转蛾儿底。有谁把、春衫试。

景龙灯火升平世。动长安歌吹。

这山城、不道人能记。甚村酒、偏教醉。

形式: 词牌: 探春令

翻译

在暗淡的尘土和明亮的月光下,小桃树独自开放,唤起往日的情感。
如今,微风轻轻吹过,那如蛾儿般的花瓣飘向何处?又有谁试穿那春天的新衣裳。
在景龙年间,灯火辉煌,世间安宁,京城处处歌声乐声飞扬。
这座山城,人们或许已忘记,但它却让我沉醉于乡村的美酒。

注释

暗尘:暗淡的尘土。
明月:明亮的月亮。
小桃枝:小桃花枝。
旧家时:过去的时光。
风转:微风吹过。
蛾儿:比喻轻盈的花瓣。
春衫:春天的衣服。
景龙灯火:景龙年间的繁华景象。
升平世:太平盛世。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指京城。
歌吹:歌声和乐曲。
山城:山中的城市。
人能记:被人记住。
村酒:乡村自酿的酒。
偏教醉:偏偏使人醉倒。

鉴赏

这首宋词《探春令·景龙灯》是韩淲所作,描绘了一幅夜晚月色下小桃枝头的静谧画面,唤起了对往昔温馨时光的回忆。"暗尘明月小桃枝"一句,以月光下的微尘和盛开的桃花,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怀旧的氛围。接下来的"问而今、风转蛾儿底",通过询问春风中飘摇的灯蛾,暗示时光流转,人事变迁。

"有谁把、春衫试"一句,借春衫试穿的动作,表达了对春天新气象的期待和对旧日生活的怀念。"景龙灯火升平世"则描绘了盛世繁华的景象,灯火辉煌,歌声乐声四起,象征着国家安宁,百姓安乐。

然而,词人笔锋一转,提到山城中的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这些往事,"这山城、不道人能记",流露出淡淡的感慨。最后,"甚村酒、偏教醉"以村酿使人沉醉,暗示了词人借酒消愁,试图沉浸在过往的美好记忆中以忘却现实中的某种失落。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人物的刻画,展现了词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现实境况的微妙感慨。

收录诗词(2817)

韩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子仲,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字:仲止
  • 号:涧泉
  • 生卒年:biāo)(1159—1224

相关古诗词

清平乐.次韵

萧然在涧。景色秋来冠。几缕明霞红未断。

矫首时时遐观。回思五马清游。分明前辈风流。

留作山间佳话,更谁愁上眉头。

形式: 词牌: 清平乐

清平乐.七月十三日潘令生朝

鸣琴单父。凫舄宜飞去。不比河阳花满树。

此意直高千古。清秋诞日相逢。乃同涧上村侬。

笑指壶山为寿,仁心静处加功。

形式: 词牌: 清平乐

清平乐.寿潘文叔

常思高致。又见凉风起。欢喜年时为寿意。

快写山歌重寄。愿公好德康宁。青云收取功名。

莫道而今官小,吾儒正要仁民。

形式: 词牌: 清平乐

眼儿媚.社日

风回香雪到梨花。山影是谁家。

小窗未晚,重檐初霁,玉倚蒹葭。

社寒不管人如此,依旧在天涯。

碧云暮合,芳心撩乱,醉眼横斜。

形式: 词牌: 眼儿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