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望阙二年馀,中宵梦玉除。
忽闻天上诏,乍厌海边居。
归路寻芳草,空囊载旧书。
君恩何以报,零泪落尘裾。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尧佐的《归阙感怀》,表达了诗人长期远离朝廷,内心渴望回归和对君恩的感激之情。首句"望阙二年馀",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对京城的长久思念;"中宵梦玉除",深夜梦回,仿佛置身于朝廷之中,流露出对仕途的向往。
"忽闻天上诏",突然接到朝廷的征召,让诗人感到惊喜,也揭示了他期待已久的改变;"乍厌海边居",对比先前的海边生活,诗人对回归京城充满急切与厌倦。接下来,"归路寻芳草"描绘出诗人想象中的归途,满眼春色,寄托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空囊载旧书",暗示诗人虽然物质上清贫,但内心装满了学问和对过去的记忆,这体现了他的文化素养和忠诚。最后,诗人以"君恩何以报,零泪落尘裾"作结,表达自己无法用言语回报皇恩,只能以涕泣表达内心的感激和无奈,情感深沉而真挚。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既有对权力中心的向往,又有对故乡和亲情的眷恋,以及对君恩的深深感激。
不详
北宋大臣、水利专家、书法家、诗人。宋仁宗时官至宰相,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去世,年八十二,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明吏事,工书法,喜欢写特大的隶书字,著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今存词一首
萝岩山下寺,静境绝过从。
芳草二三月,碧云千万峰。
窗虚明落日,楼迥响疏钟。
恰恐重来晚,庭前记偃松。
阶前春色长苔斑,避俗常闻昼掩关。
一榻琴书双阙寺,片心泉石二林山。
江楼把酒云供望,松院支筇鹤对闲。
谁向风骚为消息,此身元在寂寥间。
南昌为郡好,楼阁枕江湄。
地暖春生早,山寒日下迟。
讼庭唯鹤立,吟树独僧期。
安得通官政,烟霞共一司。
十里水烟迷,禅居偶杖藜。
地灵人不老,山好凤曾栖。
暑气消将尽,苔痕长欲齐。
松间何所得,泉石两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