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王鹏举漕米诗卷

君不见当年婺女米船来,霞红雪白山作堆。

杖头三钱博一斗,家家鼓腹收饥雷。

而今离乱与昔异,新安反棹麦舟去。

概平斟满曝日乾,妻儿未许食新味。

我邑隘小曾不知,科需百出民力疲。

跃冶铸残农器铁,美箭伐尽柯亭枝。

吴蚕未吐银丝湿,府帖又催夏税急。

桐子乍大漆液黏,吏胥敲门雁行立。

人人都说少府贤,讼庭不忍施蒲鞭。

今年漕麦更运米,宽期集事咸归田。

雄村观口秋水涨,江桅衔尾相次上。

几回买鱼祭江神,愿乞顺流风力壮。

白头四皓勤索歌,愿言甲兵洗天河。

东邻酒好且赊吃,我歌才薄奈尔何。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从古代婺女地区米船丰收的繁荣景象,到战乱时期新安地区百姓生活困苦的对比。诗人通过"杖头三钱博一斗"和"家家鼓腹收饥雷"的描述,展现了昔日丰年百姓饱食的欢乐,与现在"概平斟满曝日乾"、"妻儿未许食新味"的贫困形成鲜明对比。

诗中批评了官府的苛捐杂税使农民疲惫不堪,农具被征用,树木被砍伐,连蚕丝还未抽成丝就被催缴夏税,生活艰难。尽管如此,诗中也赞扬了少府的仁政,他减轻赋税,给百姓宽限时间,让他们能回归田间劳作。

诗人还借江边船只繁忙的景象,表达了对丰收的期盼和对顺风的祈祷,以及对战争结束、天下太平的渴望。最后,诗人以四皓自比,表达他们虽年老但仍关心民生,希望能有力量改变现状,同时也感叹自己才情不足,无法以歌表达深沉的忧虑。整体来看,这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寄寓人民愿望的忧国忧民之诗。

收录诗词(302)

唐桂芳(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九月十日命次儿文凤携琴谒张仲贤知县是晚宿澄塘兰若同吴德渊文凤联句以叙阳关别意云

丈夫不作儿女泪,独立荒郊望秋树。

今晨抱琴谒侯门,一曲宫商美无度。

离鸾别鹤遇知音,流水高山得真趣。

老僧香焚螺甲烟,小童茶瀹龙团味。

石蒲含雨漾寒波,径竹迎风滴晴翠。

诗成稽首西方仙,老去逃名秃长孺。

堂前桂吐月中花,溪上人呼烟际渡。

幽亭一个剪茆茨,净渚数层集鸥鹭。

次公无酒狂杀狂,巢父掉头去复去。

攀辕截镫苦留连,对月临风莽回互。

布帆百折转清江,芦雁数声隔浓雾。

凤凰台上帝王居,虎豹关中英杰聚。

紫薇露湿宫衣香,红药风微省郎署。

张公岂独上谏章,忧国终当减租赋。

行年六十老弟昆,此日寻常愧师傅。

鱼书一纸报平安,慰我交情发深喟。

形式: 古风

题李近仁太守夷山图

灵山本无山,夷山石作骨。

嶙峋赑屃几千层,太行之石高于屋。

碣石入海空沈沦,汉家宝鼎出河汾。

至今瑞气不肯散,夜夜上天生白云。

贤侯仕宦思故里,江北江南几山水。

直把苍松铭寸心,万岁山前听秋雨。

四海车马将会同,归来未效柴桑翁。

分明衣冠李太白,落月屋梁见颜色。

要使吾侪拜画图,英风绝俗人间无。

形式: 古风

题赵仲简黄山送别图

好山似高人,招呼不可致。

如何六六峰,蟠屈画图里。

自言束书巢浮丘,瘦藤老树猿啾啾。

悬岩瀑布飞百尺,水精为帘月为钩。

有时乐奏钧天表,群仙小戏乘苍虬。

只今风尘旧梦断,每怀苍壁祗自羞。

岂如涂抹鹅溪绢,朝夕展玩消閒愁。

画中送行客,烱烱神光浮。

乌纱白纻势落魄,罄折莫是胡生不。

后来差似程参军,意气矫矫超凡流。

更有两士亦修整,回头饱挹黄山秋。

恨不并写郑处士,蒲鞯骑牛稳如舟。

呜呼新安好景名天下,晴岚万状山无罅。

赵郎休用赋骊驹,醉读吾诗能当画。

形式: 古风

赠番阳沈晋可

江南五月梅潦流,闭门吟作唤雨鸠。

有客短襦泥没胫,破纱漏发寒飕飕。

恍疑折角巾,又似白接䍦。

何须惊骇陈梁市,便许笑倒襄阳儿。

君言少小走四海,雷转空肠气不馁。

遑遑逆旅无知音,每欲笺诗诉真宰。

两年抱琴黄鹤楼,三年作赋鹦鹉洲。

眼光艳艳银槃月,笔阵洒洒冰壶秋。

夜来佩剑剑花吼,解后筠轩一携手。

狂歌自喜小天地,历谭不觉飞星斗。

解君头上巾,漉我瓮中春。

牛马恁走江湖客,麒麟肯画山林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