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唐济武太史用来韵

夜凉静听秋声起,篱外草虫鸣不止。

挑镫坐对松影寒,明月乍出疏林里。

少年华发惊时节,便欲学仙归贝阙。

十载劳心思探珠,半生失计空磨铁。

神仙何必厌妻子,秦楼弄玉随箫史。

织女黄姑会有时,别床异被徒为尔。

先生闻道何其早,红尘莫惜知音少。

须从火底现莲花,肯向秋原同腐草。

与君试访殷七七,至道不烦惟守一。

天台有路度石桥,水流定泛桃花出。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袁藩的诗《答唐济武太史用来韵》以秋夜为背景,描绘了诗人深夜独坐的情景。首句“夜凉静听秋声起,篱外草虫鸣不止”渲染了宁静而略带凄清的秋夜氛围,秋虫的鸣叫增添了季节感。接着,“挑镫坐对松影寒,明月乍出疏林里”描绘了诗人独自挑灯,面对松树和初升的明月,流露出淡淡的孤独与思索。

诗人感慨时光易逝,“少年华发惊时节”,感叹岁月催人老,萌生出修道成仙的愿望。“十载劳心思探珠,半生失计空磨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反思,十年苦心探索却无所收获,徒然耗费光阴。然而,他并未完全放弃,暗示着仍有追求仙道的决心。

后半部分,诗人借用神仙故事,表达对世俗生活的超脱态度,同时也揭示了对人间情感的理解,“神仙何必厌妻子,秦楼弄玉随箫史”暗指即使成仙,也不应割舍人间情爱。最后,诗人鼓励朋友坚守道义,“与君试访殷七七,至道不烦惟守一”,并以天台仙境作结,寓意只有坚定信念,才能超越凡尘,达到更高的境界。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又有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诗人的人生哲学和对理想追求的执着。

收录诗词(5)

袁藩(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镜

阿房宫中星万点,荧荧绮户秋波滟。

当年对此知何人,香销腻玉愁云掩。

照胆铸成粉黛悲,三千宫女敛蛾眉。

骊山未毕重瞳入,咸阳三月青磷窥。

自从埋照归东海,苔封水浸寒光在。

洗出窗前皎月生,那知朝市浮云改。

绛气连朝瞩太清,一泓秋水淡空明。

红颜阅历知多少,霜鬓怜予亦有情。

形式: 古风

过灰埠驿次施愚山先生韵

沙落随风转,秋蝉静夕亭。

雨连村尽黑,山近海偏青。

古木悲残照,秋光点鬓星。

可能留一憩,归梦不为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送韩仲常游武康

风急霜清木叶凋,江南微雪路迢迢。

寒云雁度金山寺,明月舟回宝带桥。

长剑雄游增气色,短歌生计悔渔樵。

余英溪畔时回首,好寄音书慰寂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赠张幼量先生

离忧几载黄山道,秋雨重来坐草亭。

多难对看双鬓白,晚凉独眺乱峰青。

半窗蕉叶愁中老,满座松风雨后听。

莫忆前游不成醉,沙溪依旧水泠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