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弘诲所作的《昭陵挽章(其二)》。诗中描绘了对昭陵的哀悼之情,以及对皇权衰落的感慨。
首句“塞漠烽烟靖”,描绘了边疆的平静,烽火不再,象征着国家的安宁。接着“升平乐事多”则进一步强调了国家的繁荣与人民的欢乐。然而,转折点出现在“那堪霈下驿,已作逝川波”。这里的“霈下驿”可能是指一种特定的驿站或地点,而“逝川波”则比喻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消逝,暗示着美好时光的短暂和不可逆转。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
“皇运应中阻,天心竟若何”则表达了对皇权衰落的感慨。在古代,皇权被视为天命所归,因此“皇运”代表着国家的命运和政权的兴衰。这两句暗示了皇权的衰败,以及对天意的疑问,即天意究竟如何,是否真的能决定一切。
最后,“向来供奉处,犹想属车过”则表达了对过去荣光的怀念。在古代,供奉处指的是皇帝的行宫或庙宇,而“属车”则是指皇帝出行时的随从车辆。这两句通过回忆过去的荣光,表达了对往昔辉煌的深深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昭陵的哀悼和对皇权衰落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沉思考。